2011-09-10

[新生筆記專題] 經驗談(四)─如何製作紙本筆記:手寫筆記、歸檔

(謹獻給大學新鮮人)
(本篇為[新生筆記系列文],詳細架構請見目錄)

講完如何印資料之後,就是真的把整本「類比」筆記生出來了,廢話不多說,進入正題 (這一整段不就是廢話嗎? )


標準化的第一步:所有資料都變成A4直式


前一篇寫了一堆東西,但重要的只有一件事:盡量把所有文件都變成 A4 (甚至是直式) 的大小,為什麼要挑 A4 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老師最常發的資料尺寸就是 A4 (就算老師不發 A4 也會要求你用 A4 交報告),所有影印機、印表機、掃瞄器也幾乎都可以支援 A4 大小的格式,甚至所有的各式資料夾、資料內頁或內袋等用品、資料箱、資料盒,也都是為收納 A4 紙設計的 (雖然 B5 26 孔夾的選擇就花色而言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當然為了日後的整理與收藏方便,當然把所有東西都變成 A4 是比較好的。

事實上要在尺寸上做到標準化也只有 A4 才行,畢竟大型的歸檔資料夾都是 A4 的,以我自己慣用的可調整厚度的紙製資料夾,現在也只有鋪 A4 規格,超過的尺寸根本沒有商品,以下的規格若要把 A4 紙張縮小字有可能會小的很可憐 (尤其有些老師發的老資料的字體是 5~8 pt 的)。

標準化的第二步:選擇你的筆記紙


除了老師發的東西之外,還有很多筆記是我們要自己手寫的,這時候我們就要選擇筆記的媒介了,姑且不討論內頁風格,那一種形式的紙張是我們需要的? 這種時候要先看看我們的需求:

  • 可以歸檔、整理:假如不能歸檔、整理,那標準化就沒有意義了,同時也不利之後的數位化,但是要如何歸檔? 一般而言要能放入資料夾,同時要可以拆頁,有事先打孔就更好了。
  • 易於攜帶、保存:從上一點看來,很快的傳統筆記本就被排除在外了,從剩下的方案中,我們自然要選個好攜帶的,所謂好帶,當然不只是指重量的問題(因為紙就是那個重量,當然有些牌子有做特別輕的筆記紙,但是那種紙的書寫效果不會說非常好),更是指盡量不需要帶多餘的東西,像是盒子之類的,同時攜帶的方式也得不容易被破壞,像鐵絲圈的筆記本雖然可以撕頁,但是鐵絲圈基本上不容易放到包包裡面(鉤來鉤去的),也不可以。
    • Note:鐵絲圈筆記本之所以用鐵絲圈圈住不是為了撕頁歸檔,而是利於「刪除」不要的頁面,同時鐵絲圈可以容納多餘的容量讓在使用者可以在頁面間夾入物品或張貼資料而平整的膨漲起來。
  • 易於設置、更換、暫存:若把筆記用紙當成記憶體來想的話,存取最頻繁的時候是甚麼時候? 答案是上課的時候,一個完整的上課筆記流程是這樣的:放下包包→拿出上課用品→做筆記(包括了換筆記紙、翻書、換筆等等狀況)→收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有幾個妨礙筆記的地方:擺設桌面、換筆記紙、收筆記紙。這樣一考慮下來散裝的活頁紙跟未打孔的影印紙也出局了,因為從袋子裡拿出來放進去很麻煩(無論是從資料夾取出或放入),在筆記到一半時往往會「卡彈」,沒裝在袋子裡在的第一關就過不了(散著放在包包中常會被壓爛),另外假如用事先放到活頁夾裡面的活頁紙筆記本,在增頁時還是會遇到不小的困難,所以說也有點出局。
討論到這裡,感覺上就沒有東西可以做筆記了,但套一句老梗「現在放棄了比賽就結束了」。所以說到底有甚麼東西是可以當作適合的筆記紙呢? 答案是:

便條紙( Notepad )

有沒有搞錯,竟然是那種廉價的便條紙? 的確便條紙好撕、好翻,相較於資料夾也算好帶、好寫,撕下來搭配資料袋或資料夾也算好整理,但是第零關 - 全 A4 就過不了關了吧......

那這三本是什麼?
其實還是有的,上面三本就是目前台灣(或者說台北)唯三可以買的到,而且供貨還算穩定的「撕下來以後還是 A4 的便條紙」,中間的是 maruman 的 Mnemosyne 187  (ニーモシネ NOTE PAD[切り取りミシン目入り]A4 70枚 特殊5mm方眼罫),右邊的是 RHODIAPad N°19 (順帶一提只要是 N°19 的都是 A4+ 基本上內部有三種格線,假如特別挑格線的話就要仔細看),左邊那本就是我現在在用的 Oxford Notepad A4+方格內頁 (不是我不附上資料,而是他的官網根本就沒啥可參考資訊,唯一可供參考的資訊就只有某網路書店通路的介紹頁,順帶一提,某家知名的台北鋼筆專賣店進了幾箱貢在櫃子底下,去問問看或許有不錯的價錢)

裡面就入手方便度最高的是 RHODIA 的 N°19 ,另外 Oxford Notepad A4+ 也可以網購,唯一麻煩的就是 Mnemosyne 187 ,基本上就只有那個偽文青最喜歡去的旗艦店有極不穩定的供貨,但就質感而言,是 Mnemosyne 187 最好(也最貴XD),預裁撕線對的非常齊,格線也幾乎貼的整整齊齊的,但格線最方便的還是 Oxford Notepad A4+方格內頁。

再把我的爛筆記拿出來,請注意左邊有預留挪抬區,上面有留標題列
我因為自己的習慣使然,慣用 5mm 方格紙,每個人習慣不同,像我就習慣課堂上完成筆記,自然就狠心買這麼貴的筆記紙(除了 70 頁裝的 Mnemosyne 187 其他本都是 80 頁裝,每本都在 300 台幣上下,不過某種程度而言,也是知道自己用的是那麼貴的紙,所以才鞭策自己一定要在課堂上把字寫好且不漏抄所有重點)

話雖這麼說,但是台灣以外的文具市場,每年都有不斷推陳出新的新產品,像可以撕的筆記本、照下來會自動校正並上傳到 Evernote 的便條紙,或是有知名大廠開始把自家自豪的筆記紙做成 A4 便條紙等等,並不是只有這三款便條紙就是究極選擇了~

標準化的第三步:資料夾的使用方法


要整理所有的筆記用紙跟上課資料,把這些東西全部「串」起來,最方便的道具就是資料夾。但奉勸各位不要有「一資料夾走天下」的想法,這樣是整理不來的。我個人基本上有三總用途的資料夾:
  • 歸檔用( HDD ):用來做為學期結束後把所有上課資料全數歸檔的資料夾,一科目一本,使用的是可以調整背寬的紙製 2 孔夾。
  • 暫存用( RAM ):用來做為用不太到的資料的暫存處,只有一到兩本(看學群大致分類),專門放學期中已經不用的資料,是用那超大的 2 孔或 30 孔夾,搭配之前提到的資料袋內頁跟索引內頁來整理。
  • 學習用( L2/L3 快取):用來放一周會用到的上課相關資料,每一到三科一本,現在用的是那種超薄的 30 孔夾(不過希望可以有 2 孔版本的)。
    • 你可能想問的 L1 :就剛剛那一大段在講的筆記紙啊~
另外為了降低花費,還會搭配各處撿來的影印紙、高國中小的作業本、不用的報告等等當作計算紙或草稿紙。

總結:學習筆記的總流程


總結而言,在一個學期裡,我大概會是這樣做筆記的:
  1. 一般課堂:
    • 攜帶:便條紙 + 帶資料袋的超薄的 30 孔夾  + 廢紙。
    • 上課:沒意外的話就是一本便條紙走天下,互動性比較高的課程會用廢紙,需要比較多參考資料的課會用到資料夾。
    • 回家:該放到超大資料夾裡面的東西就放(個人原則就是幾乎不需要讀、完全理解的東西或是不考的就放)
  2. 考試期間:
    • 製作:考試重點整理筆記。
    • 複習:習題、考古題(若需要)、考試重點整理筆記。
    • 考場攜帶:把考試重點整理筆記(含重要習題)裝進超薄的 30 孔夾。
  3. 報告:多一個透明夾把草稿、同學資料蒐集起來,完成資料之後請做一份紙本歸檔用。
  4. 期末:整理順序之後把資料依需要打孔放入可調整背寬的紙製 2 孔夾,寫上類別,完工。
以上整個新生筆記專題總算告一段落,有些東西我怕太勸敗就不提了(笑),有問題的歡迎在各個我可以看到的地方提出。


相關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