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0

膚淺的知識,庸俗的思維─論老人與蘋果的《三月14日圓周率日:π 》一文

"在Google公司2005年的一次公開募股中,集資額是14,159,265美元。Google在2012年8月也釋出14,159,265的B股。數據都不是大整數,為何14,159,265?因為它是圓周率pi (3.14159265)的前八位小數點數字。
Google在2004年股票上市前的公開募股,是2,718,281,828美元,不是整數。2,718,281,828有何意義?因為它就是10億美元乘於定數“e”。

老人:這就是我為何那樣喜歡Google之因,Google是一個數據公司,也是科技和數學人士的最愛。Google提醒人們數學的重要性。也提醒最近 20年來的美國年輕人,不只是法律 、醫學、商管,才是聰明者選擇的道路,科技才是!Google將數據化身為賺錢的工具,蘋果進一步把人性加入科技內,這就是現在的科技人生!
"
從以前,這個部落格就陸陸續續撰文分析這個部落格格主討論的相關內容,最近這篇復出文,真的是把此格主的的能力極限完完全全的暴露出來了。

「也提醒最近20年來的美國年輕人,不只是法律 、醫學、商管,才是聰明者選擇的道路」

 老人大概不知道美國學術界的現狀:只有一等一的天才,才會留在數學跟物理系,往純學術的道路走下去,其他出來混的,都是沒哪種腦袋的。打從一開始,聰明者選擇的道路,就不是醫學、商管。至少,在美國就不是如此。

會說出這種話,充分顯示出,該格主的無知。

至於沒提到的法律,各位千萬不要把歐美等先進國家的法律系,看成台灣那種學店式的法律系:他們的哲學、人文素養,至少在就學時是很高的,能在留在學校教書,也都是當中的佼佼者。

法律系之於哲學系的關係,就有如電機系之於物理系,更是數學之於哲學的關係。

在所有「實用的」哲學上,唯一夠格跟數學打對台的,就是法律,敢說出「法律不是聰明者的選擇而科技才是」這種話,充分顯示出對法律學的無知。無奈的,也就是這種人寫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專利官司文(請自行於該網誌搜索「官司」兩字),誤導許多人認為眾廠商都抄襲 iPhone 等等蘋果產品。

「Google提醒人們數學的重要性...也提醒(年輕人)...科技才是(聰明者選擇)!」

這又是一個天大的錯誤,數學不是科技,數學是一種哲學、一種思考,人到底要無知道甚麼地步,才敢說出數學是科技?

「Google將數據化身為賺錢的工具,蘋果進一步把人性加入科技內,這就是現在的科技人生!」

寫了那麼多,到底 老人知不知道,π 跟 e 背後的人文意義,以及 Google 選這兩個數字的背後的「人性」是甚麼?

這兩個數字,都有很好的數學科普著作,專門介紹他們的偉大,這邊只挑跟 Google 有關的來說:
  •  e :這個數字有很多的偉大的典故,但 Google 會挑上它,應該是因為第一個機械計算產品─計算尺,是從 e 這個數字而誕生的。事實上,計算機出現之後,計算尺才走入歷史,打從開始,人類的機械運算史就跟微積分脫離不了關係,所以選這個數來紀念公開募股,自然是當之無愧。
  •  π :現在「還能用」且「最早的」科學公式裡面的常數值。同時「思考圓周率問題」是數學用來找出現實規律的重要里程碑,這大概是人類從「沒有科學」到「有科學」,最重要轉捩點。
不懂這些童趣,當然也就只能說出「Google將數據變成賺錢的工具」這種話,假如懂了背後的道理、背後的玩心,就會知道,蘋果只是把人性加入科技,變成賺錢工具;而 Google 則是更厲害的,將人性與哲學直接變成科技。

到底甚麼是蘋果的本質呢? 四年前我參加過一場英文授課的潛能開發課,講師說出下面一段話:
...... Any successful people know this rule. Do you know Steve Jobs? His dream is make a lot of money, and he did it! Do you know Bill Gates's dream is "let every family have a computer" ? Actually he even enhance his dream. He let Every People Who Have A Family Have A Computer ! ......

(...... 任何成功的人都知道這個法則,你知道 Steve Jobs 嗎? 他的夢想是賺很多錢,而且他做到了! 你知道 Bill Gates 的夢想是「讓每個家庭都有一台電腦」嗎? 事實上他擴充了這個夢想,讓「每個擁有家庭的人都有一台電腦」......)
別誤會,該講師從頭到腳,全部的 3C 行頭都是 Apple 的東西(他講完這段話甚至把口袋裡的 iPhone 跟講桌上的 iPad 拿出來自清自己是果迷)。

這講師點出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腦袋裡只有賺錢其他甚麼都沒有的就只有蘋果」:打從一開始,蘋果就只是玩弄 Pop culture 來賺錢的傢伙,自然思維、內涵跟其他公司比,就是差了那麼一點。

最近,前執行長 John Sculley 也暗示了這件事:
I don’t think that it’s because Apple has lost its ability to innovate. My guess is that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pple at all, but with the current stage of technology.(大意是:蘋果雖然進入創新的空窗期,但這不是蘋果自身的能力所致,而是整個產業的問題。)
說穿了,蘋果公司就是沒有憑空創新的能力,只能借鏡產業界的研發能量,並改善而已:康柏的 GUI 之於 MAC OS 是如此; PC 硬體之於 MAC 也是如此;MP3 之於 iPod 還是如此;網路商城之於 iTune Store 依然如此;BB、WM、Palm、賽班之於 iPhone 仍舊如此;Table PC 之於 iPad 始終如此; Google Voice Search 之於 Sire 繼續如此;小筆電之於 MBA 不厭其煩的如此;巧克力鍵盤如此;地圖如此;雲端...─這就是蘋果!

所以,蘋果只能做出大家喜歡的裝置(嗜好品),卻永遠做不出成為今日生活一部分的搜尋引擎(必需品),要上網,可以沒有智慧手機、可以沒有平板、可以沒有電腦、甚至可以沒有 Wifi ,但是不能沒有 Google。

最後,孔老夫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吾人今以此言相贈,盼 老人不止長歲數,也長智慧。

2013-03-05

從「極端風險分佈的決策危機」看反核

最近因為某個XX,情緒有點激動了,這邊拋開謾罵,講一些真正的理性思考談談「極端風險分佈的決策危機」與核能議題的關係:

甚麼是極端風險分佈的決策危機? 有沒有買過樂透,大家都知道樂透的期望值是負的,而且中獎的機率很小很小,為什麼這場生意還是有人買,難到買的人都是不理性的嗎?

不一定是,問題可能出在大家對風險偏好不同的問題上:

在投資學中,會討論每個人對風險的喜好不同,有人喜歡風險,也就是說,那些做決定的人是花錢買風險,反正沒中就只是少吃半個便當,中了就身財萬貫...

這種人通常不 Focus 在機率問題上,而是 Focus 在所有可能情境的收入上,假如差的情境自己可以負擔,好的情境自己樂見,那這個 Deal 就成交了,不相信機率,這也不失為一種理性思考。

為什麼? 因為機率學有個很致命的問題: 隨機過程 ,隨機過程會影響機率,這個故事是機率學初階課程必提的例子,要告訴大家機率學其實有致命的缺陷:某教授在期中考出了一道題目是這樣子的:
給定一平面,上有給定一單位圓,今天所有直線以完全隨機的方式出現在平面上,每個不同的直線出現的機率都相等,試問:交於圓的直線中,截長比內接正三角型邊長還長的,比率有多少(其實就是算條件機率)
結果答案無限多種。

有的學生是這樣想的:
既然出現機率相同,那任取圓上一點做內接正三角型,因為出現機率皆向同,所以我就從把過此點的直線抓出來好了,從切線開始以點為中心旋 轉直線從0度到180度正好把所有直線畫出來,其中旋轉到60度~120度時超過內接正三角型邊長,所以機率是三分之一
有的學生是這樣想的:
既然出現機率相同,那任取一條直徑,由於出現機率皆向同,我把所有垂直於這條直徑上的直線都畫出來,那就有二分之一的直線比正三角型邊長,所以機率是二分之一
還有學生是...

但是沒有一個人是違反機率學推論的,老師這才發現出了大問題,隨機過程不同,即便背景機率分配一樣,最後的機率還是不一樣的。

所以之後就有學問,叫做隨機過程,專門討論如何「生產」隨機。(隨機過程這門學問的歷史不是這樣來的,但這類問題的確是機率學後來討論隨機過程的契機)

這其實一直都是機率學的隱憂,那就是機率學相較其他數學領域,是非常「人工」的,但是他生產的理論在各方面都很好用,就沒人抱怨了。
(當然還是有人抱怨,就是財經學界,因為機率學估算金融事件的發生機率下,極端金融事件發生的頻度比現實低太多了)

所以要依此主張無視機率,也是合理的,因為機率模型打從「根基」本身就不很客觀,在這些哲學問題被克服之前,不以機率學做決策基礎也是合理的。

這種想法,成為支持不依靠機率學,而依靠所有可能情境的收入上的最好、最差情況做決策的理性理由(話說,依靠所有可能情境的收入來做決策並沒有唯一的理性判准,有人主張應該要每個選擇中會出現收入最差的裡面選個不差的,有人主張應該要從每個選擇中損失最大的選個最小的,有人主張以情境好壞比例來選...這基本上還有很多討論空間)。

所以回到「極端風險分佈的決策危機」上,當你依照機率學這個投資有下列特性:
  • 期望損失很小。
  • 期望利益很大。
  • 可能情境收入中最差的那一個,非常、非常、非常的差,差到沒有人願意承擔。
那你又知道機率學本來有先天缺陷的時候,你該選則這個交易? 還是不該選則這個交易?

這中間的價值選擇就會開始造成非常大的歧異,因為我們非常難以評估他是不是逆選擇,這也就是反核、反搭飛機、反買股票、愛買樂透、愛賭博、為地震&颱風&天災移民、為是芥末日準備的理性理由。

2013-03-03

核四議題閱讀資料

我說過我討厭心智圖,因為他很容易把甚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吸到裡面去,而且論點只看「標題」是很容易誤解其內涵的,要閱讀核四議題的相關文章,以下是我蒐集的非工程/非純工程角度的閱讀資料(持續增加,歡迎轉貼):

社論類

  1. 埃西亞商會,《為什麼不「支持」核電? 》 , 2013/03/12
    • #經濟學 #美國核電決策
    • 「支持核電或不支持並不是現代經濟學式的考慮方式,將經濟利益最大化才是」
    • 以美國為例,說明各時期停建續建背後真正的經濟思考,點出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前提,核電使用並不是永遠都是一個最好的選項。
    • 其原因關鍵點:核電發電規模非常大,雖然規模經濟,但大規模的大產量的生產設備很容易造成產能溢流,而產能溢流反而使得成本上升,同時規模過大機會成本也非常高,種種因素都考量進去,核電並不是一直都是最經濟選項。
  2. smallhawk,《Re: [新聞] 核電延役及增設機組 台灣環盟反對》, 2011/3/13
    • #發電成本問題, #核能內幕, #核廢料 
    • 是少見擁核者認真討論核廢料成本問題的文章,解釋了為何擁反兩派核電成本不同的事情。
  3. smallhawk,《Re: [新聞] 核電延役及增設機組 台灣環盟反對》, 2011/3/15
    • #核能討論現況, #基載電力, #核廢料
    • 一個擁核者在前年針對一些腦殘擁核論點的批評,由其針對有網友以「德國非核卻跟法國買核電,貴到自己」的批評,其分析值得一見。
  4. Wenson,《關於能源議題的幾個想法》, 2013/02/28
    • #邏輯問題, #公投
    • 指出「所有環保團體甚麼都反根本」違反邏輯。
    • 論述公投無法表達民主之意見。
  5. ckhung,《數學觀點看公投門檻: 高中數學的 「單調遞增函數」 是立法委員的死穴嗎? 》, 2013/3/03
    • #數學, #公投
    • 以數學角度,論述公投為何不能表達民意。
  6. Wenson,《反核四,反廢死,反理盲》, 2013/03/02
    • #社會運動 #道德 #討論原則
    • 批判討論各方根本沒有給對方討論空間。
  7. Kris,《核四討論雜評:「戰爆」與TED》, 2013/03/04
    •  #社會現象, #邏輯
  8. 清大彭明輝,《跟唐湘龍談談核四問題》, 2013/03/09
    •  #工程安全 #新式核電廠

學術論文、教科書類

  1. 魏國彥、許晃雄,《全球變遷導論
    • #全球變遷, #暖化, #海平面上升
    • 全球變遷導論台大有做過網路公開課,有興趣的可以看。
  2. 陳明建主編,《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第一~十、十七~十九章, 2003, 雙業書廊, ISBN 9578555776
    • #經濟學, #政策評估
    • 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入門書,假如對碳稅等等議題有興趣的也可以參考。
  3. Tom Tietenberg & Lynne Lewis,《Environmental &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8/E》第八章, 2009, ISBN 0321485718
    • #經濟學
    • 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入門書,理論講的比上一本好,無奈是英文版。
  4. Gordoncheng,《台電韓電日本電力公司負載成長與長期預測之比較》, 2012/11/17
    • #用電量預估
  5. Steve Thomas,《The Economics of Nuclear Power: An Update.》, 2010/03
  6. 孫秀蕙,《民意理論中的「死硬派」 之研究—以「興建核四廠」議題為例》, 1994/03
    • #反核份子心理研究
    • 知己知彼 

說帖類

  1. Gerd Rosenkranz,《Myths of Nuclear Power: How the Energy Lobby is Pulling the Wool Over our Eyes》, 2010/09
  2. 陳立誠,《台灣能原》, http://taiwanenergy.blogspot.tw/
    • #擁核說帖
    • 作者為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裡面指正很多新聞媒體的反核論述的文字細節
    • 但是他的很多論述顯示他對統計學、公共行政有基本的認知錯誤,許多論述可以被上面的各種來源打爆,我個人是用來當作打靶用文章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