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2

回應:RolandZhong "突然想到,如果一個孤兒是同性戀,他應該給同性戀家庭領養還是異性戀家庭領養?"

這篇文章是從 G+上 +RolandZhong 的一個提問開始的:
"突然想到,如果一個孤兒是同性戀,他應該給同性戀家庭領養還是異性戀家庭領養?"
我想的是,若真在科學上同性戀家庭領養同性戀孤兒是有利於同性戀孤兒,而法院都判給同性戀家庭領養同性戀孤兒時,那法院會不會被批判是歧視.....

至於適不適合,我認為還是 Case By Case,假如這案例發生在美國,而同性戀孤兒是黑人,今天是白人同性戀家庭領養較好? 還是黑人異性戀家庭較好?

小孩需要的是穩定的環境,家長的性向問題或許需要考量,但是其他例如經濟條件、家長的感情維繫程度、家長是否有時間陪伴小孩、家長對兒童的教養觀等等,也都該一並考量。

我認為「同性戀能不能開一家孤兒院,只顧用同性戀作為孤兒院老師?」與「同性戀能不能領養小孩」兩問題的差異性,才是議題的關鍵點。

要把養小孩當工作、當事業去愛小孩、服務小孩,跟性傾向無關,假如有足夠的專業與資源,應該沒有人反對同性戀去經營一家孤兒院,就算有也是歧視性意見居多,那是因為沒有人會因為經營孤兒院而「擁有兒童」。

但是個人或家庭「領養小孩」則不同,即便有足夠的專業與資源,對人權的解釋,在在牽涉到我們判斷「擁有兒童」這個權利是否該存在、該如何看待。

容許我再多講一些:今天在領養權的討論上,個人認為是失焦的,正反方往往是在「孤兒在同志家庭,與待在孤兒院哪個好?」上作文章 (可以參見此篇「同性婚姻不符合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一段),但個討論本身無助於我們更認識孤兒領養的本質,也無法回答「在兩難問題下(例如,有兩個家庭都有意收養同一個孩子,但他們條件包含性傾向有種種不同時,法律應該如何判斷),這個法律如何幫助社會更適當的做出決定」,更忽略了,牽扯到權利時,除了好不好、能不能的問題,還有可不可以的問題。

育幼院成立的宗旨,多半是基於生命權應該被保護,所以各種團體基於使命感(很多都是出於宗教的使命感),成立育幼院撫養被拋棄的兒童,但因為人類不應該有「擁有兒童」的權利(因為所有的生命都不是你擁有的),這架構下領養兒童不是好不好、能不能的問題,而是你本來就沒有權利,只是這孤兒沒人當爸媽,而你又願意當爸媽,所以我們讓你代替孤兒院照顧他,因為你可以提供比孤兒院更好的成長條件與未來。

若不是從這種觀點出發,販賣小孩跟領養孤兒有甚麼差別? 今天宗教團體對領養權特有意見,不只是因為同性戀歧視,更是因為這法律通過後,若台灣同運團體比照外國同運團體的運作,育幼院將在政治正確性下無法回絕那些意圖擁有兒童的同性戀家長,即便相同的理由他們可以回絕那些意圖擁有兒童的異性戀家長。

我並不反對同性戀家庭可以愛孤兒、與孤兒共同生活、一起成長,但是我絕對反對任何人抱持著「我有權擁有小孩」心態去收養一個孤兒,這跟他是同性戀、異性戀無關,若有哪條法律會妨礙社福機構阻擋這些持有不當心態的家長領養小孩,那就該出來反對。

收養的概念永遠是小孩有權擁有家長,而非家長有權擁有小孩,或許小孩擁有家長的家長是不是因為歧視緣故而被定為是父母這需要討論,也應該被討論,但永遠都不該倒過來。

然而在多元成家的收養討論中,這方面的問題似乎永遠拿不到討論場中一樣,到底收養的資格放寬為是基於「小孩有權擁有更多元的家長」而放寬,還是「多元的家長也有權擁有小孩」而放寬,是正方永遠不去說清楚的問題。

不斷的去強調這樣的同志家庭也很適合小孩、那樣的伴侶家庭也很適合小孩,這種說法,有點像是馬總統的「我把你當人看」,這種政治正確性下,很容易就會出現下面這種案例。

Andy Cannon 一個因為政治正確下被犧牲的孤兒
若真的要比哪個比較好的賽豬公式去論證「孤兒在同志家庭,與待在孤兒院哪個好?」這問題,個人認為真正的解答是:那為何同志家庭不把自己所有的育兒金費跟所有育兒愛心投入到孤兒院中,並持續號召所有人來關注育幼院,讓育幼院的孤兒待在育幼院的各種品質,都可以與一般家庭相同?

真要從兒童福利出發的話,那幾個同志家庭出錢,去雇用一對沒辦法生育但超有愛心超能帶小孩的夫妻持續收養孤兒當他們的爸媽,給他們環境資源一切所需, 全心扶養一堆孤兒,同志家庭則當義工保母幫忙帶小孩,相信既不會有宗教團體反對歧視,小孩福利也一定因規模經濟有效利用,同志對兒童的愛也一定可以傳達到小孩身上,甚至不用修法解決。

趕快把正反雙方把經費人力撥出一部分當愛兒基金來搞這種事,絕對比吵法律上收養權更能照顧兒童福利,不是可喜可賀嗎?

更多關於多元成家法案與收養問題的討論,可以閱讀 《政治正確的警訊:多元成家相關,關於同性戀收養兒童的權利》一文。

2013-08-13

成為萬民禱告的殿─一個社會改革的藥方

圖片來自《2013 08 03 上凱道 送仲丘 要真相》
最近社運很多,很有名,有個基督教的朋友(私密社團言論,不公開),跟一個學佛的網友,不約而同,發了類似的言論,基本上就是這些人多半都是歧視某某人,自以為正義,所以才會被報復,才會出事。

這種類型的言論,在宗教界中,似乎有不斷蔓延的傾向,這邊,我打算用宗教的言語,來說說我的看法:
"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說:「有兩個人上殿裡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加福音 18:9~14 >>"
法利賽人與稅吏,這兩種人實際上代表著社會中的兩種腳色,一個是用盡法律權勢,無所不用其極的賺取自身利益的人─稅吏;一個是苦行孤高,堅守道德規矩,並不斷規勸他人也要刻苦己身的法利賽人。

在故事中,法利賽人用各種道德上的說法,強調自己比稅吏高水準,但在主的眼裡,法利賽人反倒不如稅吏般在道德上更站的著腳,有如《大埔案雜談(20130812) 》知識天的公共論壇的站長所謂的:
"劉政鴻犯什麼錯?他利用權力、人脈、網絡,在合法的範圍內,追求他想要追求的價值。
今天,如果我們單單因為我們不認同他追求的價值,於是我們開始訴諸操弄媒體、操弄群眾、操弄輿論的手段,則這一切到最後只不過是兩個相互爭奪權力的集團間的鬥爭而已。

手段的不正義,永遠不可能合理化目的的正義。沒有例外。

臺灣的問題很大,但沒有一個問題是昨天半夜裡突然從地底下冒出來的。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有它的遠因與淵源。如果我們不斷追溯真正造成這些問題的因素,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其實也是始作俑者的共犯之一。"
看來,法利賽人跟稅吏造成的惡性對立循環,似乎無解。

而 知識天的公共論壇的站長 認為真正的辦法,就是拒絕成為法利賽人─也就是不參加社運,不做出批判體制的行為,不求體制的改變,而要不斷的自我省查、自我改造,只要人人這樣做,社會就會好,至於沒做到的他人,我們則該忍耐、不批評、等待改變或他們自己招受業報。

這種結構,實際上助長了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當然,不可否認的,兩兩對立的狀況下,實際上也只是互相競爭,無論哪個都是體制的共犯,差別只是帶有改革快感的慢慢變差,跟沒有改革的快快死亡而以。

這種世界,沒有救贖。

--以下 for 基督徒,可快速略過--

但實際上,經文中,不是只有法利賽人,有四個角色。

除了稅吏、法利賽人還有耶穌跟聖殿,若不是走入神的殿禱告,法利賽人不會因為自高,而被主抓出來批評;而稅吏不會因為自卑,領受從主來的稱義,而這個聖殿是誰? 有人可能會想說,這聖殿並沒有特殊的意義,但若是沒特殊的意義,主大可把這故事放到大街小巷去,而不需要把兩個人都抓到殿中,所以這個聖殿當然是意有所指,指的就是所有的聖徒。

聖徒即是聖殿,這在基督教教義中,已經不是第一次就有的概念:
"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哥林多前書 6:19~20>>"
但神對聖殿的要求,並不是單單存在:

"我必領他們到我的聖山、使他們在禱告我的殿中喜樂.他們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壇上必蒙悅納.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以賽亞書 56:7>>"
若基督徒不成為聖殿,不成為萬民禱告的殿,這地的百姓就不會在殿中喜樂,他們獻的祭也不會蒙悅納,若我們不成為神的殿,或是成為一個不讓萬民進入禱告的殿,實際上就是剝奪這地的救恩與賞賜。
"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可福音 16:15>>"
做為基督徒,成為萬民禱告的殿,實際上的作為就是進入到萬民當中。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侍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 12:1~2 >>"
而做為聖殿,實際上就是獻上自己。
"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哥林多前書 6:12>>"

"但與主聯合的,便是與主成為一靈。<<哥林多前書 6:17>>"
這中間沒有甚麼固定的方法(哥林多前書 6:12),但大原則是與主聯結(哥林多前書 6:17),不然,那些娼妓本來當是藉由你向神禱告獻祭,反倒成為了聖殿的主人了。
"豈不知你們的身子是基督的肢體嗎?我可以將基督的肢體作為娼妓的肢體嗎?斷乎不可!<<哥林多前書 6:15>>"
所以若要世人有真悔改、接受真審判,那身為聖徒,基督徒當做的乃是成為積極入世,成為世人身邊禱告的殿,,並且敏銳神要對這些人的悄悄話,默默傳達神的旨意,乃至於世人在禱告中可以接受從神來的審判,有發自內心的真悔改,這才是出於神的愛的審判,不然,憑己意審判世人,反倒成了法利賽人;憑己意審判自己,反倒成為稅吏,而在曠野中的稅吏與法利賽人,不會悔改,只會互相殘殺。

--以上 for 基督徒,略過完畢--

對於非基督徒,有甚麼辦法呢? 我覺得還是得從關懷開始

沒有關懷,就沒有理解;
沒有理解,就沒有道歉;
沒有道歉,就沒有原諒;
沒有原諒,就沒有和解;
沒有和解,就沒有改革。

而沒有改革,就只能在成為法利賽人與成為稅吏中做選擇(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沒得選),繼續製造惡性循環。

真要切斷這種惡性循環,就要重回關懷,關懷農村、關懷軍隊、關懷政府、關懷資本家、關懷所有不可愛的人,促成這些對立面的人有實際的連結,才有醒悟、才有和解,而非把「正確的改革手段」當教條,去壓抑人們的情緒,直到潰堤的一天。

2013-07-23

慘情,Google+是第二多人用的社交網站!只是果粉看不懂報告

這篇《慘情,Google+是最少人使用的社交網站!》裡面犯的錯誤簡直腦殘到爆,Share Preference 是偏好分享,裡面的解說文也講得很清楚這是轉分享連結的比例,根本不是市占率好嗎? 實際上原報告裡的使用人數,G+占了24%,穩坐第二,只是有看不懂或是故意不看就是了,礙。

2013-05-16

為什麼我們要容許性別開放團體持續霸凌國健局?

http://inmed.us/self-paced_courses/international_hiv_medicine/images/prevention_2.jpg
備受批評的 ABC of HIV Prevention

打開國健局網站健康主題專區,你會看到所有主題只要跟性有關係的,最前面的一定不是衛生資訊,而是性平教育,這是一件很畸形的事,彷彿所有事情碰到性都要轉彎一樣:健康不再是國健局的主業務,推廣性平才是,我真不知道到底國健局是國健局,還是國民性別平等局了。

2013-03-20

膚淺的知識,庸俗的思維─論老人與蘋果的《三月14日圓周率日:π 》一文

"在Google公司2005年的一次公開募股中,集資額是14,159,265美元。Google在2012年8月也釋出14,159,265的B股。數據都不是大整數,為何14,159,265?因為它是圓周率pi (3.14159265)的前八位小數點數字。
Google在2004年股票上市前的公開募股,是2,718,281,828美元,不是整數。2,718,281,828有何意義?因為它就是10億美元乘於定數“e”。

老人:這就是我為何那樣喜歡Google之因,Google是一個數據公司,也是科技和數學人士的最愛。Google提醒人們數學的重要性。也提醒最近 20年來的美國年輕人,不只是法律 、醫學、商管,才是聰明者選擇的道路,科技才是!Google將數據化身為賺錢的工具,蘋果進一步把人性加入科技內,這就是現在的科技人生!
"
從以前,這個部落格就陸陸續續撰文分析這個部落格格主討論的相關內容,最近這篇復出文,真的是把此格主的的能力極限完完全全的暴露出來了。

「也提醒最近20年來的美國年輕人,不只是法律 、醫學、商管,才是聰明者選擇的道路」

 老人大概不知道美國學術界的現狀:只有一等一的天才,才會留在數學跟物理系,往純學術的道路走下去,其他出來混的,都是沒哪種腦袋的。打從一開始,聰明者選擇的道路,就不是醫學、商管。至少,在美國就不是如此。

會說出這種話,充分顯示出,該格主的無知。

至於沒提到的法律,各位千萬不要把歐美等先進國家的法律系,看成台灣那種學店式的法律系:他們的哲學、人文素養,至少在就學時是很高的,能在留在學校教書,也都是當中的佼佼者。

法律系之於哲學系的關係,就有如電機系之於物理系,更是數學之於哲學的關係。

在所有「實用的」哲學上,唯一夠格跟數學打對台的,就是法律,敢說出「法律不是聰明者的選擇而科技才是」這種話,充分顯示出對法律學的無知。無奈的,也就是這種人寫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專利官司文(請自行於該網誌搜索「官司」兩字),誤導許多人認為眾廠商都抄襲 iPhone 等等蘋果產品。

「Google提醒人們數學的重要性...也提醒(年輕人)...科技才是(聰明者選擇)!」

這又是一個天大的錯誤,數學不是科技,數學是一種哲學、一種思考,人到底要無知道甚麼地步,才敢說出數學是科技?

「Google將數據化身為賺錢的工具,蘋果進一步把人性加入科技內,這就是現在的科技人生!」

寫了那麼多,到底 老人知不知道,π 跟 e 背後的人文意義,以及 Google 選這兩個數字的背後的「人性」是甚麼?

這兩個數字,都有很好的數學科普著作,專門介紹他們的偉大,這邊只挑跟 Google 有關的來說:
  •  e :這個數字有很多的偉大的典故,但 Google 會挑上它,應該是因為第一個機械計算產品─計算尺,是從 e 這個數字而誕生的。事實上,計算機出現之後,計算尺才走入歷史,打從開始,人類的機械運算史就跟微積分脫離不了關係,所以選這個數來紀念公開募股,自然是當之無愧。
  •  π :現在「還能用」且「最早的」科學公式裡面的常數值。同時「思考圓周率問題」是數學用來找出現實規律的重要里程碑,這大概是人類從「沒有科學」到「有科學」,最重要轉捩點。
不懂這些童趣,當然也就只能說出「Google將數據變成賺錢的工具」這種話,假如懂了背後的道理、背後的玩心,就會知道,蘋果只是把人性加入科技,變成賺錢工具;而 Google 則是更厲害的,將人性與哲學直接變成科技。

到底甚麼是蘋果的本質呢? 四年前我參加過一場英文授課的潛能開發課,講師說出下面一段話:
...... Any successful people know this rule. Do you know Steve Jobs? His dream is make a lot of money, and he did it! Do you know Bill Gates's dream is "let every family have a computer" ? Actually he even enhance his dream. He let Every People Who Have A Family Have A Computer ! ......

(...... 任何成功的人都知道這個法則,你知道 Steve Jobs 嗎? 他的夢想是賺很多錢,而且他做到了! 你知道 Bill Gates 的夢想是「讓每個家庭都有一台電腦」嗎? 事實上他擴充了這個夢想,讓「每個擁有家庭的人都有一台電腦」......)
別誤會,該講師從頭到腳,全部的 3C 行頭都是 Apple 的東西(他講完這段話甚至把口袋裡的 iPhone 跟講桌上的 iPad 拿出來自清自己是果迷)。

這講師點出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腦袋裡只有賺錢其他甚麼都沒有的就只有蘋果」:打從一開始,蘋果就只是玩弄 Pop culture 來賺錢的傢伙,自然思維、內涵跟其他公司比,就是差了那麼一點。

最近,前執行長 John Sculley 也暗示了這件事:
I don’t think that it’s because Apple has lost its ability to innovate. My guess is that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pple at all, but with the current stage of technology.(大意是:蘋果雖然進入創新的空窗期,但這不是蘋果自身的能力所致,而是整個產業的問題。)
說穿了,蘋果公司就是沒有憑空創新的能力,只能借鏡產業界的研發能量,並改善而已:康柏的 GUI 之於 MAC OS 是如此; PC 硬體之於 MAC 也是如此;MP3 之於 iPod 還是如此;網路商城之於 iTune Store 依然如此;BB、WM、Palm、賽班之於 iPhone 仍舊如此;Table PC 之於 iPad 始終如此; Google Voice Search 之於 Sire 繼續如此;小筆電之於 MBA 不厭其煩的如此;巧克力鍵盤如此;地圖如此;雲端...─這就是蘋果!

所以,蘋果只能做出大家喜歡的裝置(嗜好品),卻永遠做不出成為今日生活一部分的搜尋引擎(必需品),要上網,可以沒有智慧手機、可以沒有平板、可以沒有電腦、甚至可以沒有 Wifi ,但是不能沒有 Google。

最後,孔老夫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吾人今以此言相贈,盼 老人不止長歲數,也長智慧。

2013-03-05

從「極端風險分佈的決策危機」看反核

最近因為某個XX,情緒有點激動了,這邊拋開謾罵,講一些真正的理性思考談談「極端風險分佈的決策危機」與核能議題的關係:

甚麼是極端風險分佈的決策危機? 有沒有買過樂透,大家都知道樂透的期望值是負的,而且中獎的機率很小很小,為什麼這場生意還是有人買,難到買的人都是不理性的嗎?

不一定是,問題可能出在大家對風險偏好不同的問題上:

在投資學中,會討論每個人對風險的喜好不同,有人喜歡風險,也就是說,那些做決定的人是花錢買風險,反正沒中就只是少吃半個便當,中了就身財萬貫...

這種人通常不 Focus 在機率問題上,而是 Focus 在所有可能情境的收入上,假如差的情境自己可以負擔,好的情境自己樂見,那這個 Deal 就成交了,不相信機率,這也不失為一種理性思考。

為什麼? 因為機率學有個很致命的問題: 隨機過程 ,隨機過程會影響機率,這個故事是機率學初階課程必提的例子,要告訴大家機率學其實有致命的缺陷:某教授在期中考出了一道題目是這樣子的:
給定一平面,上有給定一單位圓,今天所有直線以完全隨機的方式出現在平面上,每個不同的直線出現的機率都相等,試問:交於圓的直線中,截長比內接正三角型邊長還長的,比率有多少(其實就是算條件機率)
結果答案無限多種。

有的學生是這樣想的:
既然出現機率相同,那任取圓上一點做內接正三角型,因為出現機率皆向同,所以我就從把過此點的直線抓出來好了,從切線開始以點為中心旋 轉直線從0度到180度正好把所有直線畫出來,其中旋轉到60度~120度時超過內接正三角型邊長,所以機率是三分之一
有的學生是這樣想的:
既然出現機率相同,那任取一條直徑,由於出現機率皆向同,我把所有垂直於這條直徑上的直線都畫出來,那就有二分之一的直線比正三角型邊長,所以機率是二分之一
還有學生是...

但是沒有一個人是違反機率學推論的,老師這才發現出了大問題,隨機過程不同,即便背景機率分配一樣,最後的機率還是不一樣的。

所以之後就有學問,叫做隨機過程,專門討論如何「生產」隨機。(隨機過程這門學問的歷史不是這樣來的,但這類問題的確是機率學後來討論隨機過程的契機)

這其實一直都是機率學的隱憂,那就是機率學相較其他數學領域,是非常「人工」的,但是他生產的理論在各方面都很好用,就沒人抱怨了。
(當然還是有人抱怨,就是財經學界,因為機率學估算金融事件的發生機率下,極端金融事件發生的頻度比現實低太多了)

所以要依此主張無視機率,也是合理的,因為機率模型打從「根基」本身就不很客觀,在這些哲學問題被克服之前,不以機率學做決策基礎也是合理的。

這種想法,成為支持不依靠機率學,而依靠所有可能情境的收入上的最好、最差情況做決策的理性理由(話說,依靠所有可能情境的收入來做決策並沒有唯一的理性判准,有人主張應該要每個選擇中會出現收入最差的裡面選個不差的,有人主張應該要從每個選擇中損失最大的選個最小的,有人主張以情境好壞比例來選...這基本上還有很多討論空間)。

所以回到「極端風險分佈的決策危機」上,當你依照機率學這個投資有下列特性:
  • 期望損失很小。
  • 期望利益很大。
  • 可能情境收入中最差的那一個,非常、非常、非常的差,差到沒有人願意承擔。
那你又知道機率學本來有先天缺陷的時候,你該選則這個交易? 還是不該選則這個交易?

這中間的價值選擇就會開始造成非常大的歧異,因為我們非常難以評估他是不是逆選擇,這也就是反核、反搭飛機、反買股票、愛買樂透、愛賭博、為地震&颱風&天災移民、為是芥末日準備的理性理由。

2013-03-03

核四議題閱讀資料

我說過我討厭心智圖,因為他很容易把甚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吸到裡面去,而且論點只看「標題」是很容易誤解其內涵的,要閱讀核四議題的相關文章,以下是我蒐集的非工程/非純工程角度的閱讀資料(持續增加,歡迎轉貼):

社論類

  1. 埃西亞商會,《為什麼不「支持」核電? 》 , 2013/03/12
    • #經濟學 #美國核電決策
    • 「支持核電或不支持並不是現代經濟學式的考慮方式,將經濟利益最大化才是」
    • 以美國為例,說明各時期停建續建背後真正的經濟思考,點出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前提,核電使用並不是永遠都是一個最好的選項。
    • 其原因關鍵點:核電發電規模非常大,雖然規模經濟,但大規模的大產量的生產設備很容易造成產能溢流,而產能溢流反而使得成本上升,同時規模過大機會成本也非常高,種種因素都考量進去,核電並不是一直都是最經濟選項。
  2. smallhawk,《Re: [新聞] 核電延役及增設機組 台灣環盟反對》, 2011/3/13
    • #發電成本問題, #核能內幕, #核廢料 
    • 是少見擁核者認真討論核廢料成本問題的文章,解釋了為何擁反兩派核電成本不同的事情。
  3. smallhawk,《Re: [新聞] 核電延役及增設機組 台灣環盟反對》, 2011/3/15
    • #核能討論現況, #基載電力, #核廢料
    • 一個擁核者在前年針對一些腦殘擁核論點的批評,由其針對有網友以「德國非核卻跟法國買核電,貴到自己」的批評,其分析值得一見。
  4. Wenson,《關於能源議題的幾個想法》, 2013/02/28
    • #邏輯問題, #公投
    • 指出「所有環保團體甚麼都反根本」違反邏輯。
    • 論述公投無法表達民主之意見。
  5. ckhung,《數學觀點看公投門檻: 高中數學的 「單調遞增函數」 是立法委員的死穴嗎? 》, 2013/3/03
    • #數學, #公投
    • 以數學角度,論述公投為何不能表達民意。
  6. Wenson,《反核四,反廢死,反理盲》, 2013/03/02
    • #社會運動 #道德 #討論原則
    • 批判討論各方根本沒有給對方討論空間。
  7. Kris,《核四討論雜評:「戰爆」與TED》, 2013/03/04
    •  #社會現象, #邏輯
  8. 清大彭明輝,《跟唐湘龍談談核四問題》, 2013/03/09
    •  #工程安全 #新式核電廠

學術論文、教科書類

  1. 魏國彥、許晃雄,《全球變遷導論
    • #全球變遷, #暖化, #海平面上升
    • 全球變遷導論台大有做過網路公開課,有興趣的可以看。
  2. 陳明建主編,《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第一~十、十七~十九章, 2003, 雙業書廊, ISBN 9578555776
    • #經濟學, #政策評估
    • 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入門書,假如對碳稅等等議題有興趣的也可以參考。
  3. Tom Tietenberg & Lynne Lewis,《Environmental &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8/E》第八章, 2009, ISBN 0321485718
    • #經濟學
    • 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入門書,理論講的比上一本好,無奈是英文版。
  4. Gordoncheng,《台電韓電日本電力公司負載成長與長期預測之比較》, 2012/11/17
    • #用電量預估
  5. Steve Thomas,《The Economics of Nuclear Power: An Update.》, 2010/03
  6. 孫秀蕙,《民意理論中的「死硬派」 之研究—以「興建核四廠」議題為例》, 1994/03
    • #反核份子心理研究
    • 知己知彼 

說帖類

  1. Gerd Rosenkranz,《Myths of Nuclear Power: How the Energy Lobby is Pulling the Wool Over our Eyes》, 2010/09
  2. 陳立誠,《台灣能原》, http://taiwanenergy.blogspot.tw/
    • #擁核說帖
    • 作者為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裡面指正很多新聞媒體的反核論述的文字細節
    • 但是他的很多論述顯示他對統計學、公共行政有基本的認知錯誤,許多論述可以被上面的各種來源打爆,我個人是用來當作打靶用文章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