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6

自白

由於最近關注 ‪#‎輔大心理系性侵事件‬ 被家人酸幹嘛莫名其妙這麼認真,加上最近考慮讓自己的臉書更開放(因為 G+ 已經死透了)而回顧近幾年我臉書的貼文,才真正讓我知道為啥:
我對於那些社會的無神的宗教行為,非常敏感而且有時厭惡。

敏感是因為我從小在「有神論的宗教團體」與「無神論的國民教育」二元對立環境中成長,對於兩者中生活的不協調感非常深刻的銘刻在我的心中。

有時厭惡是這些人一方面使用了各種宗教活動元素,一方面其中的某些人卻同時熱衷批判這些宗教活動元素。

所以我才會關注果粉的類宗教現象
所以我才會關注各種宅領域的類宗教嗜好熱衷風潮
所以我才會關注台灣左派社運的仿宗教團體行為
所以我才會關注性別運動的宗教式動員與宗教式燒巫
所以我才會關注農民運動的宗教式理念傳遞行為
所以我才會關注創業圈的宗教式共學共進風氣
所以我才會關注教育界與學術圈宗教般地各自勢力山頭林立、把學術當神拜的狀況

要我不關注這些事情,老實說我也想不到甚麼對我而言更重要的議題能關注。

2014-11-29

「VK神似小圓op事件」個人意見隨筆(hackpad轉錄)

「VK神似小圓op事件」個人意見隨筆

  • 緊急! 這篇文章裡面的內容只要 VK 管得到的地方都開始刪除,請各位提供截圖等,並請各位廣為傳播,不要讓 VK 把這事情就這樣河蟹掉!

 

致VK粉絲

一些建議:
  1. 真正的尊重專業,是理解專業,參與專業,而非膜拜專業,對專業沒有分辨力的隨興接受。
  2. 真正的尊重他人,是在對方的理性發言上對話,而非指責對方的非理性發言。
  3. 真正的原創,是旋律產生出和弦跟節奏,而非和弦跟節奏生出旋律。
  4. 真正的分工,是編曲引用哪首曲子的甚麼元素,都要經過創作人跟製作人。
  5. 真正的負責,是製作人跟創作人扛起全責,而非推託給雇主跟底下班底。
  6. 真正的奇蹟,是作曲人可以譜完曲後,和弦跟拍點與前人所作正好完全相合,使參考對方編曲成為可行。
  7. 真正的粉絲,是向他人傳達創作者的好,而非護航隱瞞創作者的爛。
共勉之
(針對3.補充: 當然現代創作者多是用後者流程創作,但是這是原創還是建立在和弦跟節奏都是原創的前提下)

 

用創作倫理來論述VK不可能抄襲,恰當嗎? 兼論以法律結果認定實際有無抄襲之邏輯謬誤。

駁「因為創作人的禁忌是抄襲,外加V.K.是已經成功的創作者,所以V.K.不可能抄襲」一說
改自本人回應 洪澤寬 網友與於 http://youtu.be/GMGeqr60j-4 之發言

相信很多人能聽出穿越時空與connect兩首曲子合在一起還能聽,這就是和弦跟拍點雷同的證據。

而V.K.在臉書的解釋是與業主跟編曲討論後有定論要用connect的和弦跟拍點,故譜曲是事後搭和弦配上的,其實這在創作上就已經是遊走抄襲邊緣了,也無法稱百分百旋律原創,頂多是旋律致敬connect。

若在如護航者所主張所謂客觀而言創作型音樂人的禁忌是抄襲,真遇到這種Case會避免影響名聲,換上其他藝名在這首曲子上,頂多就是沒冠名、少了自己FB的宣傳,少拿一點,要不然就是明說是致敬connect,這都會讓少很多風險,考量V.K.是成功創作者,必然會小心才對,但是他就是沒有。

所以V.K.在這件事情至少遊走在抄襲邊緣,而且已經不再愛惜自己的羽毛。

最後,護航者現在多以日方判定未明作為開脫之辭,這其實是很姑息的做法,因為日方提告或是採取法律行動要花上巨額的法律費用,他們自然會在法律費用跟商業損失和勝訴時可追討的利益中裁量,沒有Z>B就不會提出告訴。

像之前我愛黑澀會棒棒糖抄襲K-on跟絕望先生時,就這樣不了了之,難道這就算沒有抄襲嗎?

法院認定的抄襲是對原告來說告成了會Z>B的抄襲,而不是所有抄襲,若粉絲只是要用這種說法來迴避所有理性的討論,那就是鴕鳥心態了。

再駁「在官方認定出現前,不該輕易認定抄襲」之護航論述
改編回應自:Cheng Ling Ng 於 VK克粉絲團 

1.
退個萬步言,一切道德皆以法律與公權力判奪為歸依好了。
抄襲跟謾罵一樣,都有法律標準,試問為什麼抄襲要循法律標準認定,謾罵就不用呢?

很多支持者都說反方網友謾罵謾罵的,又有哪個主張「在官方認定出現前,不該輕易認定抄襲」的人去主張「在官方認定出現前,不該輕易認定謾罵」而停止批判反方網友謾罵的呢?
VK既是公眾人物,有無抄襲也是可受公評之事,抄襲這一事也涉及公益,那基於各種可考證的材料論述其有無抄襲,違法嗎?至少以中華民國法律而言,這並沒有犯毀謗。就其他涉及個人名譽的法律:因為VK還沒死,所以刑法312條沒犯;這也不涉及偽造事實(真要告偽造事實也是要告爆料者,也就是放雨港基隆消息的人),所以也不涉及妨礙信用(313條);公然侮辱(310條)可能比較懸,但是這跟有無抄襲的事實無關,而是在論述有無抄襲時聽者的感官有關。

有些的確是有點擦邊,但所有的都很難成立。

所以等待官方判定才下定論是非常的不可靠,因為為了要告網友批評VK抄襲,VK要花上高於罰鍰的訴訟費用,並且勝訴的機率還蠻微小的(無關他有無抄襲),若他自己評估這不影響之後的唱片銷量,有啥好告的?

依照「在官方認定出現前,不該輕易認定XX」論點,只要VK沒告網友並勝訴(因為是告訴乃論,所以一定得VK告),討論VK抄襲,基於討論結果作出VK有抄襲的論述,就不該輕易被禁止。

2.
現在的現實是,似乎官方不願意討論,意圖冷處理,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對業主而言,他並不在乎有無抄襲,就連遊戲Logo在都有抄襲嫌疑的業者,他們在意的是遊戲的下載量跟錢,而不是有被批評抄襲,這就是華人創作圈的問題:

「原創」這個概念並不原生於中華文化的道德觀,在美國拿超級301條款強逼東方有智財權之前,盜版是合法、能改作到人聽不出來是鬼才、翻唱還先取得版權是聖人,真正能在國外學個創作的一招兩式的就是業界宗師、天縱英才了。

但衝撞體制為了更好的環境的人,往往被批判作做傷天害理、法理不容、撕裂族群、大逆不道。

這種心態到今天還是沒有改變,面對有人的不法,我們還是習於默不作聲,說交給公權力處裡,說這樣才是道德,然後面對體制之惡還是只能「期待」有一天會天理難容,自我崩壞。
之前有人用這是業界常態來護航,我當時也批判沒錯,但是,我必需說,抄襲是業界常態是真的,只是他不該當作抄襲合理化的藉口,正是業界抄襲是常態,所以希望業界抄襲不再是常態的人面對抄襲才要撻伐。

所以,我不認為任何人抄襲是必須官方認定才能被公評之事,而是人人得公評之。

 

編曲跟業主出來說明,真的好嗎?

回應《音樂人V.K克就手遊主題曲「穿越時空」編曲模仿《魔法少女小圓》CONNECT道歉》及部分護航網友

有人質疑編曲跟雇主為何不出來說明,我反而覺得這才是問題癥結點。

為什麼?因為要開脫,雇主比VK還簡單,只要說「我們除給予參考資料,其他已經全權授權製作人處理,在驗收上有疏失非常抱歉。」之類的就好了。

編曲也可以賴給製作人,因為曲風方向是製作人決定的,或是與VK討論後的共識。

這樣除非VK能拿出什麼證據證明雇主真的強烈要求神似小圓,或是編曲爆難搞的證據,不然就跳到黃河洗不清了。

而且真的拿得出來打兩方臉,反而會讓VK在業界更難活下去。因為沒人敢跟他合作。

怎麼看這雙方出來說話都不會讓VK的處境更好。何況這中間若真不是這兩者責任他們不可能會願意當替死鬼。

我反而認為雙方沒出來說話是VK的經紀人或公關運作的結果。

 

一些觀念的對談

回應:Cheng Ling Ng 的九點

第一:多數的抄襲能立案,都是因為廣大閱聽人的舉發及散佈消息,犯罪者能被揪出來多是因為民眾指認嫌疑犯,今天官方尚未有動作時,民眾本來就是要不斷舉發以免官方吃案。

第二:一首曲子有許多人的協力才能完成,但無論如何對曲子有完全決定權的就是雇主跟製作人,製作人與編曲工作關係密切甚至主導編曲亦是業界常態,網路如此發達,你隨便找編曲教程都會提到這相關的資料。

第三:作曲兼製作人已經說明編曲有參考被指涉被抄襲之樂曲並與他、業主討論過參考方向,顯然不是事前沒調查好,請勿模糊焦點。

第四:製作人的尊嚴不是建立在不被別人罵抄襲,而是建立在自己真的沒有抄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當你指責眾人什麼都沒做時,其實就已經侮辱每一個人的專業與人生道路。

第五:當偶像被自己貶低,例如當清新女偶像性生活墮落時,還該護航嗎?粉絲護航不一定不好,好的護航是建立在理性的對話,不只保護了偶像也說服了世人;但壞的護航只是建立一個情緒防火牆,讓偶像被不理性的追捧下無視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切記,小賈斯汀就是被不好的護航給毀掉,不要讓V.K.變成小賈斯汀第二。

第六:理性的態度並不代表事情不會一發不可收拾,何況現在也不是不能收拾,只是有沒有智慧收拾的問題。

第七:批判者跟酸民是不一樣的。VK粉裡面也有會理性批判的,若你眼裡只有酸民跟支持者兩種人,完全否定理性和平批判者的存在,才是一竿子打翻兩船人,一船支持者,一船反對者。

第八:任誰都想快點平息事情,但平息事情不是姑息事情,要求別人噤聲。不去看對方的訴求,拒絕對話,帶來的只是對立,這才是該停止。套句你的話「反正事件過後你們也不會為自己的行為道歉,我也不期望你們的道歉,請停止你們的作為。」

第九:我不是什麼特別人物,這人人都是如此,沒什麼好強調的。
既然知道吵下去對雙方無益,那就該積極找出對方理性訴求點對話,而非停止對話。

 

創作者‧巴萊

整理自本人駁 黃婕怡https://plus.google.com/u/0/111195599209409646186/posts/VGHXHsavsMJ 之發言:

為什麼會有人說台灣創作者弱爆? 因為台灣音樂界沒甚麼人出來批評批判,反倒是出來護航的倒是有。

台灣創作者很弱,又怎樣? 被點出來,台灣創作者會死光光嗎? 這類所謂創作者回應這麼激烈,卻不抨擊VK的抄襲,才會令人覺得業界沒救。

之前˙多元成家時,有些教會反多元成家時,其他教會(尤其是台灣最大的長老教會)卻完全不批判,所以整個基督教才被說是歧視同性戀,不是嗎? 假如那些教會出來反多元成家時長老教會出來駁斥,今天有人會說教會恐同嗎?

同樣的道理,今天VK抄襲,台灣音樂界有人出來講話嗎? 查盜版查很兇的MUST有出來說話嗎? 整天罵串流會搞死樂壇的知名大咖製作人、創作人有出來說話嗎?

沒出來說話,被當抄襲同路人,要怪網友牽拖嗎?

就是這種「各人自掃門前雪,丟到他人瓦上霜」的心態搞死業界。看看 VK 克 FB 的回應:推拖到業主去,到編曲去,請問業界有人站出來抨擊他怪東怪西嗎? 沒有,反倒有許多自稱創作者的人護航說「我也學過音樂,創作很辛苦,不要因為他打翻一船人或是他以前的創作」云云。

既然不要讓別人一竿子打翻個人以前的創作甚至整個業界,那不是更應該要好好抨擊? 甚至連相關人等的責任都好好釐清去抨擊。而不是做這種「秀秀,你好辛苦歐,乖沒事了」的加油回應。

我很喜歡同志圈的一句話「沉默即恐同」,今天VK克的沉淪是個案,還是產業現象?

另外,不是只有你學過音樂,本魯不才,斷斷續續學了十年音樂,老師還是製作人兼編曲兼創作兼演奏家(雖然我沒跟他學製作),知到的業界黑幕不敢說有你們這些自稱創作者、學過音樂的人多,我只聽過很多努力創作堅持原創的人被埋沒或潦倒,然後外型姣好有些關係又蠻配合業主的各種「要求」卻紅得很快的業界故事而已。

不知道這樣夠不夠談論「激神似」(既然你們這麼不喜歡抄襲兩字)?

當網路圈跟資訊圈大談網路音樂是音樂圈救星時,本魯還寫過幾篇文章,加入幾場筆戰,談網路音樂對這些創作人的傷害。
請問那時你這創作者在哪?

因為我的主戰場不在音樂,其他活動我沒參加過,但《著作權法》修法抗爭你在哪裡? 當其他人為產業努力爭取更好的環境時,你在哪?

若這些場域你這創作者都不在場,現在卻在這邊辯護,到底是姑息還是為產業著想? 今天這件事,《雨港基隆》製作團隊就出來爆料爆的很用力,這種創作者,是沒有人會把他跟VK那種「創作者」混在一起的。

甚至用這種:
"不要以為自己好像甚麼都很會
很會講喔?  啊怎麼不回
不想討砲 就先注意好你的用詞"
的言詞去強調自己的權威,迴避所有質疑

難怪台灣創作者會被嫌只會怪大環境,自己不長進,因為這一切都是自找的,要成為真正的創作者,就從不怪東怪西怪網友,從自我檢討跟業界自清開始吧。

後續
由於 黃婕怡  該邊原文後面用吾人"真正的尊重他人,是在對方的理性發言上對話,而非指責對方的非理性發言。"一言指責我沒有踐行此言,故研判他的言論應為非理性發言,為避免事後死無對證,吾人將其發言截圖供日後參考:

吾人回應:
你是認為我在指責你不理性? 所以你自認你的留言都是不理性嗎?
正是因為我認為你是理性的,所以我才回應,既然你認為我沒做到,就代表你自己認為自己不是用理性回應我。
這樣我只能感到很可悲,當別人還願意尊重你是理性的時候,妳為了反駁我連自己都不願意尊重...
還有,你不要去脈絡化的斷章取義我的言論,那七點是一體的,從第一點到第七點是針對不同理性程度的網友撰寫的,第二點是那種整天宅宅只會酸開罵下去的那種網友,你是那種網友嗎?
我從來不是說你只會怪別人,我每一句你怪別人的話,都是你自己打出來的,這叫謾罵? 這叫指責你的不理性?
你自己要對號入座,誰也幫不了你。

 

快問快答

訴諸大環境
基本論述:現在大家都在抄,曲子那麼多當然會像,大驚小怪。
反駁: 10個四四拍小節,規定都打一拍好了,12度音程就有12的40次方,遠超過世界上所有曲子數量的好幾個數量級,雖然主要用的也就拿幾個和弦組合跟拍法,但這之間排列組和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不是一句正好雷同就可以說明的,何況若是完全創作,曲子會反映創作者人格,你說正好V.K.克的人格會突然大變?而且還變得跟小圓作者接近?更是不可能。

訴諸御宅族行為可議
基本論述:就只有肥宅愛酸
反駁:恩,歧視宅宅乙

訴諸小圓主題曲不紅
嗯,得獎紀錄:(引用 WIKI )

排行榜紀錄:(引用 WIKI )
這樣叫不紅還真不紅...

 

為什麼我要出來?

我先說個故事好了:
  • 在我還是中二時,因為當時跟教會的司琴學音樂,又教我的老師當時配合教會搞詩歌流行化,那時候有請一個製作人配合教會音樂人把詩歌流行化。
  • 然後有天我上課時老師很興奮的跟我說:
  • 專業製作人真是很了不起,他沒接觸過教會音樂,為了這次的案子,才一首歌而已,卻聽了幾百首教會詩歌的錄音帶,然後交出的Demo帶,用的是差不多旋律的曲子,編曲也用跟平常教會用的差不多,但你乍聽起來卻是不一樣又更好聽的曲子。
我想說,我看過很多在音樂上奮鬥的人,也看到很多令人欽佩的前輩,雖然我最後沒有走向音樂,只是一個領死薪水的苦力,但是對這種人的欽佩與景仰是存在的。
正是對這種音樂製作專業的景仰跟尊敬,所以我非常贈恨那些自稱原創卻淨搞些小動作的自稱音樂人。
正是這些人搞臭業界,讓那些真正創作的人被埋沒。
所以我選擇站出來把能攤在攤出來,讓大家自己判斷。

V.K.克《穿越時空》激神似《コネクト》事件(hacpad轉錄)

V.K.克《穿越時空》激神似《コネクト》事件

  • 緊急! 這篇文章裡面的內容只要 VK 管得到的地方都開始刪除,請各位提供截圖等,並請各位廣為傳播,不要讓 VK 把這事情就這樣河蟹掉!
  • 因為V.K.克本人堅稱自己沒有抄襲,所以我們就稱之激神似好了...還有,這不是懶人包,我並無意中立論述。另外有意加入編輯者,請於此篇跟我討論,確認來意後開放權限,或是登入直接編輯,由我審核。

 

事件始末


與《雨港基隆》跨刀合作《xx雨時空》未果




  • 關鍵一: 有無跟《雨港基隆》跨刀合作?

    • 參考資料: V.K. 克FB / 巴哈報導
      • (V.K. 克FB) 上巴哈了! 雨港基隆繼續衝! 讓全世界多認識基隆!身為基隆人,也是要為家鄉貢獻一己之力:D
      • (巴哈報導) 「雨港基隆」製作小組Erotes Studio,日前發佈遊戲體驗版後,獲得網路上廣大粉絲迴響,更有幸得到知名音樂人V.K克垂青,主動聯絡製作小組,表達為作品量身訂做印象樂曲的意願,將使「雨港基隆」增色不少。 
    • 結論: 有




  • 關鍵二: 有無合作未果?

    • 推論: V.K.克親自認證,YouTube上的《雨港基隆》( )曲子都不是他的,而且他還有一首《xx雨時空》沒有被《雨港基隆》製作團隊收,從《雨港基隆》的原聲帶裡面也找不到V.K.克(可參考 Wiki 條目)
    • 結論: 非常可能合作未果,而且還有一首《xx雨時空》憑空消失




  • 關鍵三:《雨港基隆》團隊有無跟V.K.克反應《xx雨時空》疑神似《コネクト》

    • 參考資料: 爆掛一  / 爆掛二  / 《雨港基隆》繪師轉過來的爆掛
      • (爆掛一) 小弟委婉地寫了一封信給QB 告訴他哪裡長得太像 需要修改
      • 推 mikeneko: A委託B做音樂,結果成品是抄襲,A不收隔幾天被C拿去用(?
      • (爆掛二) 其實【穿越時空】這首歌原是今年暑假的國產遊戲【雨港基隆】預定要收的曲子之一
      • (《雨港基隆》繪師轉過來的爆掛) 夢裡我和赤城姊姊吃飯,突然出現了一位金剛姊姊很緊張地跑來找我討論事情。聽到美女要求幫忙,我當然義不容辭,結果發現是希望我對歌曲提出建議,因為金剛姐姐覺得有點像某首歌。於是我寫了幾個建議,身旁的赤城姊姊看到後覺得不錯,於是金剛姐姐就送出去了。但結果沒有下文,而且還被用了一些原因堅持不想改,於是金剛姐姐的曲子就沒有下文。不久後夢裡突然出現了穿越時空的歌...然後我就醒了醒來後,再次的看了VK大大的解釋,我只能說令人感覺到非常多的誠意。
    • 假設:
      1. 這三人講的都是同一件事
      2. (爆掛二)為真
    • 結論: 若三人說的話可信,《雨港基隆》製作團隊是因為覺得V.K.克的曲子太像《コネクト》而合作搞吹。




  • 小結

    • 幾乎完全確定的事實: V.K.克有跟《雨港基隆》製作團隊合作,並且產生了一首《xx雨時空》,但最後沒有使用,而且也沒有其他合作成果。
    • 建立在爆料上與推論的事: 因《xx雨時空》有抄襲《コネクト》的嫌疑,《雨港基隆》製作團隊有跟V.K.克反應,但反應未果合作告吹,而這首曲子也就成為之後的《穿越時空》。
    • 假設爆料為假: 還是有當初的《xx雨時空》憑空消失跟合作未果的疑問存在,從曲名來看《xx雨時空》亦非常有可能就是《穿越時空》
    • 爆料為假的可能性: 對照雙方前熱後冷的關係,V.K.克對《雨港基隆》配樂的補刀,事件後《雨港基隆》美術的激動程度,爆料很可能不為假。
    整理表格
    有無合作並破局並產生《xx雨時空》 導致破局之曲是否因反映抄襲? 《xx雨時空》有無流用至《穿越時空》 可信度
    只信官方資料 未提及 未提及 VK自己都有說
    也信爆料 從官方資料與美術的激動度可以部分應證


    《穿越時空》被網友批判激神似《コネクト》以及粉絲護航




  • 關鍵四: 《穿越時空》上傳, V.K.克起初的說法



  • 結論: 的確沒自稱原創,只說是「我的作品」
  • 2014-05-04

    當一個真正的「請用科學說服我」的人

    隨著林義雄的禁食,核四議題再次沸沸揚揚,在爭議中,擁核或是反反核的主流論述是:「請用科學說服我」但是這往往會發現他們開始拿出很多科學證據,卻做出很爛的推論,最後再以「請用科學說服我」做結,若是仔細觀察,就知道「請用科學說服我」並不是這類人的核心思考,「把『應該興建核四』這命題當作科學假說來檢驗」才是

    這篇文章,是針對 「把『應該興建核四』這命題當作科學假說來檢驗」的人所做的批判,若你不是這種人,請不要莫名其妙的被我打到,你無辜我也無辜。

    首先,在論述前,先更詳細的定義,免生誤會:
     「把『應該興建核四』這命題當作自然科學假說來檢驗」的人,是指那些:認為要科學的面對核四議題,就應該使用自然科學方法來檢驗,故此,他們把「應該興建核四」放到假說裡面去,然後用各種立論以及立論的反駁當作理論證或反論台灣「應該興建核四」的各種形式,最後才做出結論。
    這種思考,集大成者,大概是這張心智圖了:


    所以這種想法問題出在哪裡勒:

    1. 自然主義謬誤

    「應該興建核四」是應然問題,應然問題是社會科學問題,不是自然科學問題,單純用自然科學得到實然面的結論例如:「興建核四會有XX好處」、「興建核四不會有OO壞處」、「核四比XX好」...就認為台灣理當應該興建核四,實際上犯了自然主義謬誤─簡而言之就是錯把實然當應然。

    若無法察覺這類論點,實際上需要補充社會科學面的應然論述,那對話也就難繼續,甚至還有人會以「社會科學不『科學』」為理由,表面上拒絕為應然面補充論述,實則訴諸自己無理由的直覺。

    2.  對「科學」本身認識的貧乏

    個人目前觀看多方論戰至今,還沒看過擁護 「請用科學說服我」的人對「科學」的認識超出這張圖(有些人會用更原始的「觀察→假說→驗正→修正/揚棄」)。



    但是,這認知當真描述了當今的科學活動嗎?

    在此,容我引入典範跟科學社群的概念:眾所皆知,科學面對質疑(驗正),往往研究者(科學社群)不會輕易讓質疑毀掉理論─若那個理論很重要的話。

    這跟科學社群建構出來的學術典範有關:當科學社群在共同的理論基礎做研究時,會先有基本假設→建立基礎理論(為核心)→發展旁枝理論來 1. 驗證基礎理論可以描述真實世界的運作機制 2.與其他科學社群的典範做連結。

    面對質疑,科學社群往往不會讓質疑去直接攻擊基礎理論,不然,輕易的毀掉整個基本理論會讓所有科學社群的努力白費,故會採取以下手段保衛核心理論:
    1. 不在研究範圍內的質疑:不予理會。
    2. 質疑牽涉到理論,但是不至於打到基礎理論:在質疑有效的情況下,否證掉部分的理論對其基礎理論可有可無。
    3. 質疑牽涉理論核心:在質疑有效的情況下,若可以,把他引入到非基礎理論的否決去,若不可以的話。
    這讓研究成果共同集結成一個難以挑戰典範。唯有當質疑有效又沒有旁枝理論可以化解時,這個質疑就會成為異例,異例變成研究課題的一部分,再次用旁枝理論或是誤差等等的學術理由,讓異例暫存於世。

    在異例少的情況下,典範鮮少會被質疑,但當異例太多時,科學社群自身也會開始對典範極度懷疑,就會開始內外大戰,最後導致典範轉移,畫成圖大概像這樣:

    ※當然,有人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科學典範也會經常性的小地震,而漸漸連續性的轉移典範,但是無論是連續性的還是非連續性的,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跟觀察,理論核心不可能不改變。
    拿進化論做比喻,當有人問說程式能否自我進化,那生物學家通常會懶的理你,有人提出人類歷史以來都沒有看過動物進化,生物學家就修改進化週期的論述,這樣進化論還是說的通,但當有個神若顯現把當年他創造萬物的紀錄分享給人類來看,那進化論就大地震了。

    當你對科學有這種程度的認識,就會知道把「應該興建核四」當作論述的基本核心假說來論是多愚蠢的事:圍繞在「應該興建核四」旁從事科學活動,既生不出來什麼核心學說,只是徒增否證「應該興建核四」的困難。

    為甚麼科學難以說服這種人,因為即便把那些枝旁末節的「興建核四會有XX好處」、「興建核四不會有OO壞處」、「核四比XX好」...一部分打爛,他們還是會用另一半沒被打爛的論述支撐「應該興建核四」這沒有核心論述的假設,然後繼續生出其他的「興建核四會有XX好處」、「興建核四不會有OO壞處」、「核四比XX好」...最後,即便累積夠多的異例,他們仍然藉由不斷質疑對手的出身、資格等等,拒絕加入典範戰爭,去迴避科學革命的危機,進而形成科學主義─不願自我挑戰典範。這就是許多這類人現在做的事情

    一如幾百年來的科學史,只是其它科學家擁護的核心假說是「生物是進化而來的」、「所有物質都是基本粒子構成的」、「這個世界是可以用數學描述的」這些東西,不覺拿「應該興建核四」當基本假說會讓科學格調Low很多嗎?

    3. 科學主義的窠臼

    所謂科學主義,是指:
    自然科學是最權威的世界觀,也是人類最重要的知識,其高於所有一切其他東西對生活的詮釋。
    這就是科學行為也被無神論者比喻成為宗教活動的原因,實際上,神學跟科學的差別也只在於基礎假設跟適用範圍的區別,也才有所謂科學戰爭,從這觀之,「把『應該興建核四』這命題當作科學假說來檢驗」者,不只是拜神,還拜了個很弱的假神,因為這神只能保核四能否興建,卻不保這世界如何運轉,還是早點捨棄的好。

    若沒有認清這種指控的根本,繼續科學崇拜行為,就坐實了後現代主義對現代科學的批判,唯有刻意謹慎自己所相信的東西,才能脫離科學主義的窠臼。

    結:真正的「請用科學說服我」的人

    所以說,甚麼才是真正的「請用科學說服我」的人? 在核四議題上,應該是基於各派學術理論、以民意為依歸,把核四當成一個需要共同決定的選項而非一個科學問題,才是真正的「請用科學說服我」,而不是把「應該興建核四」當作科學假說,用科學方法質疑辯護,那樣永遠都不會有人被說服。

    建議參考閱讀:《科學真的說服不了反核四的人?》

    • 2014/05/04 23:02 補充:實際上某類反核者也有此種傾向,但是這類人隨著《核能流言終結者》跟《台灣能源》兩站的大量文章,幾乎消失,所以我此篇文章只針對偏擁核的人批判。
    • 2014/05/05 14:01 補充:感謝「核能流言終結者」親自坐實小弟在本篇文章對擁核者的大部分批判,小弟感激不盡,特撰此文,以紓感恩之情:(以下為「核能流言終結者」網站的「關於我們」第二段全文) 
    "「核能流言終結者」是一群公民發起的核能運動,旨在一片反核聲浪中,揭露最真實的核能現況。這裡沒有權貴、沒有名嘴、沒有黑金,只有一群用理性思考的鄉民;這裡沒有理盲、沒有濫情、沒有政治,只有一顆憑證據說話的良心。就讓我們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帶您實實在在進入台灣人必須理解的核能議題。 "
      • 首先,科學若真沒有理盲濫情,就不該以反對反核為出發,而是試圖站在中間立場破除雙方的非科學論述,同時幫雙方想出更可行的科學論述,而不是單站在某方。
        除非當他們在幫某方建立可行論述時,窮盡一切科學原則都無法為對方建設堪用論述,那在才叫破除流言,但是,我不曾在這網站的任一資料(包含其推薦的資料)看過核終實踐過此科學原則。
      • 第二,名嘴是人們封上的稱號,現在幫政府發言的孫立群教授,也是名嘴,台灣亦有權貴當上不錯的學者,學術不分貴賤,當核終主張自己沒有名嘴沒有權貴,他是不是忘記歐美很多科學家都身兼優秀的科普名人(甚至早一點的還有爵位)?
        難道這些科學家的話會因為他們的群眾魅力及影響力喪失科學信度?
        還是因為核終等人沒有名嘴、權貴身分會讓他們的話更科學?
        這什麼神邏輯。
      • 第三,黑金更是不該有的陰謀論影射,撇清自己與黑金的關係更需要自己親自拿出證據證實沒有不當利益關係,而不是草草的「沒有黑金」就可以帶過,這不是搞政治,那什麼才是搞政治?
        如此政治化的宣言還說沒有政治,虛偽、矯情,若這種人要代表科學理性,無怪乎人們會對科學理性失望。
      • 科學主義者最喜歡講他們不講政治,實際上是說科學最適化是最高政治原則。

    2014-03-23

    [寫得人很懶但看的人很累的包] 到底服貿會不會發生大量併購、人才流失、大量失業等問題?

    最近服貿沸沸揚揚,底下提到的三篇,都是立論清晰舉證明瞭的好文章,卻有截然不同的結論,其迴異的論點在於中方資金依甚麼原因會or不會大筆買下台灣以及進攻台灣勞動市場,以及最後造成的結果是甚麼。(Note: 以下文章以盡量附上專有名詞的連結或參考資料,懇請好好閱讀,確定理解了再做回應)
    • (A)《服貿是毒藥?還是仙丹妙藥?》, Stanley Chen, 維京人酒吧。
    • (B)《對不起,不再袖手旁觀了--一位企業主眼中的服貿》, petercilee, disp.cc(轉錄自ptt)。
      • 基於跟第一篇類似的出發點,基於追求最大利潤,甚至基於中方會照商業規則經營,考慮到台灣服務業競爭力高於中國的情況下,中資入主台灣服務業的意願極高,故會高額入主台灣企業,台灣優秀人才也會高薪被聘到中國去。
      • 這篇跟上篇最大的差異,在於上篇所謂的利益,其實都隱含著極大的代價,作者已刻意撇除統獨,單論社會代價,仍然要面對的幾個問題,去思考,這是我們要的經濟進步嗎?
        • 高額投資下造成的高物價:中國寬鬆的貨幣政策,已在中國造成嚴重的鑄幣稅問題,今日香港面對的就是這種情況,資金入台勢必附帶造成嚴重的鑄幣稅問題,這時候,手頭沒有投資標的物,例如房地產、技術專利、廠房、品牌、基本原物料、證券、經營權等等的民眾,嘗到的是這些賴以為生的物資高漲的苦果。
        • 人才過度競爭的壓力社會:即便你是人才,面對高度人才競爭壓力,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中國的高壓力社會已經使心理衛生指標嚴重落後,開放交流會直接把這問題帶到台灣社會。
        • 本籍資金轉移:藉由交易手頭投資標的既得利益者、到中國工作的人才,要選擇把自己大筆的資金存放/投資在哪裡? 顯然都不是中國,取的現金者要繼續獲利,就必須繼續投資,把事業擴大到中方,而勞工既然都到中國謀生了,就是消費人民幣,造成本國資金掏空。
        • 失去本地產業文化:在經營權互相易手的情況下,產業文化必然被調整,這種文化差異造成的衝擊甚至文化消失,是需要付出的社會代價。
    • (C)《, www.ptt.cc。
      • 最大的立論差異,在於此篇申論中國企業採取的競爭策略,並非經濟學申論的利益最大化策略,而是試圖取得壟斷寡占地位。
      • 至於衍生問題跟危機,在於前一篇台灣人能拿到的東西會變成幾乎都沒有,即所謂的贏者全拿
    這邊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中國企業面對我國,到底會採取哪個經營策略目標,而這三篇文章,分別代表一個不同的策略:
    1. (A) 中方以單一企業為單位,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改變自身產業經營型態,單純衡量自己的服務能否在當地生存,進入當地。
    2. (B) 中方以個人為單位,追求所得最大化,進行跨境交易與整合。
    3. (C) 中方以整體企業為單位,追求壟斷地位,進行併購跟惡意競爭
    筆者曾修習前公平會委員,台大農經副教授孫立群的產業經濟學,印象中老師在教到課本(P.27,產業經濟學二版,陳正倉等,雙葉,2007)這一段時,曾說過(Note: 由於是印象,若孫老師有任何指證以孫老師為準,也請讀者注意,這可能參雜我的個人理解/誤解,參考性不高,請當有此一說來看)

    "...之前有做過調查,台灣企業主偏好的策略比起利潤最大化,還是追求企業規模為重,我個人猜測應該是因為你規模一大,決策風險就小,有事就是政府出來扛,所謂大到倒不掉就是這種狀況,同學不要傻傻的以為大家都跟經濟學課本一樣走最大利潤齁,這種不用腦袋躺著也賺的方式才是主流..."
    若此特性是華人皆有,考量我們曾經被韓國用 (C) 玩過,而且還是在沒有 FTA 的情況下,中方偏好 (B)、(C) 兩策略最有可能,所以問題是要如何限制中方只能用 (A) 的策略玩,這就必須從條約中下手,限制越嚴格,就越沒辦法往下面的策略去玩,越鬆,就越能往下面去玩。

    所以,一切還是從條約內容來看。

    這篇文章,並沒有要解決任何問題的意思,事實上沒有行動,任何文章都是屁,這篇文章若能讓讀者有個思考的起頭,最後能化為行動,那就再好不過了。

    天佑台灣,最危險的世代,也是最美好的世代,共勉之。

    最後,附上大量閱讀資料,撒上蔥花~

    2014-02-25

    親愛的分析師,請解決問題,但切莫掩埋問題

    此文是對《親愛的嬰兒潮世代,請祝福,但切莫道歉──回應「陳文茜: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 》的讀後感。

    雖然一開始作者分析了不少其他文章的思想背景,但始終不敢直言自己的思想背景,也不說明他希望建構的世界是甚麼景象,正是分析師的風格。我只能說,看這種文章要特別小心,單從功利主義評斷此人絕對是不夠的,尤其當功利主義者不跟你說他是功利主義者而是自由主義者時更是如此。

    1. 對歷史的選擇性遺忘: 

    "台灣的天賦嚴格說來其實並不出色,沒有豐沛的自然資源與廣大的土地,更缺少哲學、科學與美學等人文基底。"
    台灣的自然資源不是匱乏的,在日治時期所有農業資源都是在永續經營的前提下規劃的,真正讓台灣資源匱乏的元兇的確就是戰後嬰兒潮跟國民黨政府過度的經濟擴張政策把台灣搞垮的(這一段我手邊一時沒有證據,但據我大學學習農業政策史的印象,的確是這樣),這並不是一件不需要道歉的事情,也是台灣環保主義的起源。

    當他說出 "真正的自由主義者把「負責」看得比什麼都來得更重要" 時,就更該去面歷史長河,以釐清真正的責任歸屬,而不是再把責任丟給年輕人,避談權力分配問題。

    2. 自由主義者的「不該影響他人自由」界線問題:


    自由主義的「不該影響他人自由」界線,其存在性問題一直蠻耐人尋味,在台灣普遍的公民教育之下,這個界線幾乎變成一種不被質疑的存在,正如我之前講的砍觀音事件,台灣人幾乎是用表面行為+信仰來認定心理狀態(試問今天一個無神論者自購的觀音像砍,PO到網路上說是要破除迷信,會被罵這麼慘嗎XD)

    有點離題了,自由主義者最大的幻想是「這世界上有條線可以把每個人都切開來」,那最大的道德就是不要跨線,而一切學術科技知識都應該要往這條路上努力,不然就是不道德或不智。

    這種方法或許讓人可以在行為上自由許多,但內心呢? 我大概可以預見他建構的未來是一個思想荒漠,當基督徒打算建構守貞婚姻時,他會說你是箝制兒女思想的父長主義; 當素食主義打算建構不殺生的素食世界,他會說你們不該過度批判肉食者(搞得動物權者只敢用可愛動物宣傳法); 當可能連穆斯林、印度教徒建立的宗教國家他們都會用人權的理由叫他們開放宗教信仰、給予性權(看看法國的反穆斯林女性蒙面裝法案)、反對歧視。

    徹徹底底的反烏托邦。

    反烏托邦不好嗎? 可能很好勒,人人可以永遠的隨意享受性愛食物娛樂,但沒有實踐自己主張的人類存在價值的權力,可能是很多人所願意的未來。

    (身為個阿宅,自然要推廣一下ACG,大家可以看看"NO.6", "來自新世界", "香格里拉", "Psyco-Pass", "銃夢", "Fractal" 的科幻世界,看看那是不是自己嚮往的世界)

    但我不想要,在這種世界下我生不如死,「不該影響他人自由」的界線根本就是直直的從我身上切下去。

    3. 無視市場失靈:

    "陳文茜從世代正義的角度出發,企圖證明高房價是一種「全球經濟大崩壞後,政府無能且失靈的產物」"
    作者對制度的分析皆基於經濟學,那就該面對經濟學界最大的挑戰 - 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但是不要說這篇文章沒有,整個網站都沒有提過市場的常態性失靈,更別說政府失靈的問題。

    這種解法當然沒有問題,因為他根本不考慮問題(房市失靈,以及家族互動下對擁有房屋的需求是確實的,擁有房屋在台灣代表的就是身分認同,就跟同性戀不要同性婚姻/伴侶法要共用婚姻法是一樣的理由)。

    4. 人性與歷史軌跡的正道何者是層次較高的議題?

    "柏克希爾哈薩維預設的假想敵則是「人性」,認為資源不均以及自利才是最深刻的動機,而求生慾望同時更是自然法則,你可以對抗得了當下的既得利益者,但即使 破壞重來,不過只是創造另一群既得利益者。這兩種論述各自有正確之處,也有不正確之處。我們不妨提出一個更高層次的問題:歷史真正的軌跡是什麼?"
    文中作者毫不質疑的就把後者定位成較高層次,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正如最近討論起來的史觀問題,所謂歷史正軌也只是對史觀應該如何理想化的回答,其實就是人性的一部份,何況人性刻畫著歷史軌跡,歷史軌跡藉由人的詮釋變成人性,若沒有理解到兩者互相反饋,強調歷史軌跡應該走在正道,就會變成對人性的箝制。

    結: 回歸對根本價值思索,才是治本之道


    作者自己都說台灣 "缺少哲學、科學與美學等人文基底" 是根本問題了,那治本之道乃是思考本質問題。

    為何台灣沒有這些東西,因為過度強調自由主義跟功利主義,這兩者都是沒有本體論的(對萬物真正價值的深刻辯證與思考),甚至連一票哲學系學生都搞這套。

    在西方,這些在高舉者兩者之前還有個基督教花了快1000年的時間認真在討論甚麼是罪的本質,若台灣不打算接受這一套,就得好好架構個不屬於這一套的本體論(儒家老早就被罵到臭頭了,佛道也只是停留在迷信跟道德勸說階段,爾且本體論多依附於神話)

    要提高道德基準就要從面對本質跟歷史開始,而不是在誰該道歉繞圈圈繞完之後說大家都不該道歉,大家都該好好幹不要悲觀,這叫掩埋問題不叫解決問題。

    2014-01-18

    [砸談] Android 的通知列中心UI等

    這篇雜談是是始於這篇 G+
    用了一陣子安卓,深感其現在的操作邏輯,既不是所謂抄襲iOS的應用軟體導向思維,也不是傳統桌面OS以檔案管理出發的邏輯,而是通知列導向的思維。

    這種思維在小裝置上其實有更大的優勢,因為在小裝置上要的是立刻反應。安卓在小裝置上會打贏iOS若是循果粉那套抄襲、類PC思維、大量授權、開放硬體、廉價化來思考的話,就無法解釋很多事情了。
    有人覺得 Android 沒搞好,理由是因為原生介面沒人用,但在我看來,這是落入「App中心主義」者的謬思。Android 的 UI 中心是通知列而非 App,真要看是要看有多少人沒用通知列才對。

    三種 UI 設計思考


    傳統 PC UI 設計觀念是檔案中心的,因為那時電腦就是用來管理數位資產的,人們打開裝置想的是「我要處理甚麼檔案」,這是當時思考的中心。

    然而,到了 iOS 以 App 為中心時,其實 Apple 跟之前已經進入市場的眾廠商已經發現,在中小裝置上,檔案其實不是思考重心,應用軟體才是,所以 iOS 在設計上當然需要更動,讓 App 變成整個 UI 的中心,甚至採取一種激進的作法:不准你管理檔案,以 App 為中心思考,整個使用的概念變成「我要做甚麼事」,想當然爾,使用者自然有「方便」的感覺。

    但在雲端世代,或者後平板時代,難道我們就只要止步於這種階段嗎?

    說到底,人類使用工具的思考起點多半是這樣:
    (1)「我該做甚麼」→(2)「我現在要開始做甚麼」→(3)「我要用甚麼東西來做甚麼」

    傳統 PC UI 是當你(1)、(2)都想完了,才在 UI上處理(3)的問題,但 iOS 是讓你想完(1)時,UI就輔助你完成(2)的工作,而Android更藉由通至列輔助你做(1)的決定,這樣,智慧手機才能從iOS製造的「想要」的局 面,變成「需要」甚至「必要」

    Android 的通知列比 iOS 先進之處


    為何我認為 Android 的通知列比 iOS 好?

    首先,他可以快速地做些設定,也有助於你在設定時多看幾次通知列,畢竟你不看通知列,他就與你無關。

    第二,通知列是依時間排序,而非依 App 排序,這點非常重要,一個「整理過」的通知列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什麼事情是重要的,手機再怎麼聰明都聰明不過我們,比起手機整理過,使用者第一時間的反應來的有效率的多,與其再通知列幫我們整理出一個漂亮的報表,還不如直接開App不就得了?

    第 三,App不只可以把訊息丟到通知列上,也可以讀取App的訊息幫你處裡,這讓通知列的訊息變成一個個人RSS,快速推播到各種可能的地方去,這也就是為 何穿戴式裝置在 Android 使用者心中地位如此重要,但 iOS 又嗤之以鼻的緣故。

    因為 iOS 使用者根本不在乎何時何地第一時間接收通知列消息這件事,他們心理要的只是一堆很好的 App ,以幫助他們繼續幻想 App 可以成就一切。

    但成就一切的永遠是人,而非 App,有多少人用了日歷App但生活管理一團亂、記帳App然後記薪水還是透支、筆記App還是沒有記事、吉他教學App還是不會彈吉他、卡路里管理 App還是管不好食量......,這一切的一切再再證明 App 崇拜只是邪教。

    成也通知列,敗也通知列


    但這種通知列中心的 UI ,實際上卻對 Android 產生不小的傷害。

    首先,顯而易見的,就是 App 生態圈的含金量降低:當人們把專注力都放在通知列上時, App 就只是輔助,而非主角,想當然爾 App 的需求將比 iOS 小上許多,或許這才是 iOS 通知列雞肋之處,第三方廠商要從通知列喀油, App 這條路是行不通的,除非搞更大成本的硬體初創才有機會,這就是現今 Android 圈穿戴式市場大熱的原因。

    第二,通知列的多功能讓人根生蒂固的建立起「手機」的形象,這種觀念反而讓 Android 平板的 UX 很難跟 iPad 相提並論,事實上,自從 iPad 有通知列以來,我就為多次使用 App 中事情被通知列打擾感到不快─即便那是很重要的事也是一樣。

    第三,這不能當噱頭,也不會被關注,所以,Android 永遠「看起來」都是老二,即便他真的比 iOS 還好用許多。

    2013-12-02

    回應:RolandZhong "突然想到,如果一個孤兒是同性戀,他應該給同性戀家庭領養還是異性戀家庭領養?"

    這篇文章是從 G+上 +RolandZhong 的一個提問開始的:
    "突然想到,如果一個孤兒是同性戀,他應該給同性戀家庭領養還是異性戀家庭領養?"
    我想的是,若真在科學上同性戀家庭領養同性戀孤兒是有利於同性戀孤兒,而法院都判給同性戀家庭領養同性戀孤兒時,那法院會不會被批判是歧視.....

    至於適不適合,我認為還是 Case By Case,假如這案例發生在美國,而同性戀孤兒是黑人,今天是白人同性戀家庭領養較好? 還是黑人異性戀家庭較好?

    小孩需要的是穩定的環境,家長的性向問題或許需要考量,但是其他例如經濟條件、家長的感情維繫程度、家長是否有時間陪伴小孩、家長對兒童的教養觀等等,也都該一並考量。

    我認為「同性戀能不能開一家孤兒院,只顧用同性戀作為孤兒院老師?」與「同性戀能不能領養小孩」兩問題的差異性,才是議題的關鍵點。

    要把養小孩當工作、當事業去愛小孩、服務小孩,跟性傾向無關,假如有足夠的專業與資源,應該沒有人反對同性戀去經營一家孤兒院,就算有也是歧視性意見居多,那是因為沒有人會因為經營孤兒院而「擁有兒童」。

    但是個人或家庭「領養小孩」則不同,即便有足夠的專業與資源,對人權的解釋,在在牽涉到我們判斷「擁有兒童」這個權利是否該存在、該如何看待。

    容許我再多講一些:今天在領養權的討論上,個人認為是失焦的,正反方往往是在「孤兒在同志家庭,與待在孤兒院哪個好?」上作文章 (可以參見此篇「同性婚姻不符合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一段),但個討論本身無助於我們更認識孤兒領養的本質,也無法回答「在兩難問題下(例如,有兩個家庭都有意收養同一個孩子,但他們條件包含性傾向有種種不同時,法律應該如何判斷),這個法律如何幫助社會更適當的做出決定」,更忽略了,牽扯到權利時,除了好不好、能不能的問題,還有可不可以的問題。

    育幼院成立的宗旨,多半是基於生命權應該被保護,所以各種團體基於使命感(很多都是出於宗教的使命感),成立育幼院撫養被拋棄的兒童,但因為人類不應該有「擁有兒童」的權利(因為所有的生命都不是你擁有的),這架構下領養兒童不是好不好、能不能的問題,而是你本來就沒有權利,只是這孤兒沒人當爸媽,而你又願意當爸媽,所以我們讓你代替孤兒院照顧他,因為你可以提供比孤兒院更好的成長條件與未來。

    若不是從這種觀點出發,販賣小孩跟領養孤兒有甚麼差別? 今天宗教團體對領養權特有意見,不只是因為同性戀歧視,更是因為這法律通過後,若台灣同運團體比照外國同運團體的運作,育幼院將在政治正確性下無法回絕那些意圖擁有兒童的同性戀家長,即便相同的理由他們可以回絕那些意圖擁有兒童的異性戀家長。

    我並不反對同性戀家庭可以愛孤兒、與孤兒共同生活、一起成長,但是我絕對反對任何人抱持著「我有權擁有小孩」心態去收養一個孤兒,這跟他是同性戀、異性戀無關,若有哪條法律會妨礙社福機構阻擋這些持有不當心態的家長領養小孩,那就該出來反對。

    收養的概念永遠是小孩有權擁有家長,而非家長有權擁有小孩,或許小孩擁有家長的家長是不是因為歧視緣故而被定為是父母這需要討論,也應該被討論,但永遠都不該倒過來。

    然而在多元成家的收養討論中,這方面的問題似乎永遠拿不到討論場中一樣,到底收養的資格放寬為是基於「小孩有權擁有更多元的家長」而放寬,還是「多元的家長也有權擁有小孩」而放寬,是正方永遠不去說清楚的問題。

    不斷的去強調這樣的同志家庭也很適合小孩、那樣的伴侶家庭也很適合小孩,這種說法,有點像是馬總統的「我把你當人看」,這種政治正確性下,很容易就會出現下面這種案例。

    Andy Cannon 一個因為政治正確下被犧牲的孤兒
    若真的要比哪個比較好的賽豬公式去論證「孤兒在同志家庭,與待在孤兒院哪個好?」這問題,個人認為真正的解答是:那為何同志家庭不把自己所有的育兒金費跟所有育兒愛心投入到孤兒院中,並持續號召所有人來關注育幼院,讓育幼院的孤兒待在育幼院的各種品質,都可以與一般家庭相同?

    真要從兒童福利出發的話,那幾個同志家庭出錢,去雇用一對沒辦法生育但超有愛心超能帶小孩的夫妻持續收養孤兒當他們的爸媽,給他們環境資源一切所需, 全心扶養一堆孤兒,同志家庭則當義工保母幫忙帶小孩,相信既不會有宗教團體反對歧視,小孩福利也一定因規模經濟有效利用,同志對兒童的愛也一定可以傳達到小孩身上,甚至不用修法解決。

    趕快把正反雙方把經費人力撥出一部分當愛兒基金來搞這種事,絕對比吵法律上收養權更能照顧兒童福利,不是可喜可賀嗎?

    更多關於多元成家法案與收養問題的討論,可以閱讀 《政治正確的警訊:多元成家相關,關於同性戀收養兒童的權利》一文。

    2013-08-13

    成為萬民禱告的殿─一個社會改革的藥方

    圖片來自《2013 08 03 上凱道 送仲丘 要真相》
    最近社運很多,很有名,有個基督教的朋友(私密社團言論,不公開),跟一個學佛的網友,不約而同,發了類似的言論,基本上就是這些人多半都是歧視某某人,自以為正義,所以才會被報復,才會出事。

    這種類型的言論,在宗教界中,似乎有不斷蔓延的傾向,這邊,我打算用宗教的言語,來說說我的看法:
    "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說:「有兩個人上殿裡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加福音 18:9~14 >>"
    法利賽人與稅吏,這兩種人實際上代表著社會中的兩種腳色,一個是用盡法律權勢,無所不用其極的賺取自身利益的人─稅吏;一個是苦行孤高,堅守道德規矩,並不斷規勸他人也要刻苦己身的法利賽人。

    在故事中,法利賽人用各種道德上的說法,強調自己比稅吏高水準,但在主的眼裡,法利賽人反倒不如稅吏般在道德上更站的著腳,有如《大埔案雜談(20130812) 》知識天的公共論壇的站長所謂的:
    "劉政鴻犯什麼錯?他利用權力、人脈、網絡,在合法的範圍內,追求他想要追求的價值。
    今天,如果我們單單因為我們不認同他追求的價值,於是我們開始訴諸操弄媒體、操弄群眾、操弄輿論的手段,則這一切到最後只不過是兩個相互爭奪權力的集團間的鬥爭而已。

    手段的不正義,永遠不可能合理化目的的正義。沒有例外。

    臺灣的問題很大,但沒有一個問題是昨天半夜裡突然從地底下冒出來的。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有它的遠因與淵源。如果我們不斷追溯真正造成這些問題的因素,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其實也是始作俑者的共犯之一。"
    看來,法利賽人跟稅吏造成的惡性對立循環,似乎無解。

    而 知識天的公共論壇的站長 認為真正的辦法,就是拒絕成為法利賽人─也就是不參加社運,不做出批判體制的行為,不求體制的改變,而要不斷的自我省查、自我改造,只要人人這樣做,社會就會好,至於沒做到的他人,我們則該忍耐、不批評、等待改變或他們自己招受業報。

    這種結構,實際上助長了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當然,不可否認的,兩兩對立的狀況下,實際上也只是互相競爭,無論哪個都是體制的共犯,差別只是帶有改革快感的慢慢變差,跟沒有改革的快快死亡而以。

    這種世界,沒有救贖。

    --以下 for 基督徒,可快速略過--

    但實際上,經文中,不是只有法利賽人,有四個角色。

    除了稅吏、法利賽人還有耶穌跟聖殿,若不是走入神的殿禱告,法利賽人不會因為自高,而被主抓出來批評;而稅吏不會因為自卑,領受從主來的稱義,而這個聖殿是誰? 有人可能會想說,這聖殿並沒有特殊的意義,但若是沒特殊的意義,主大可把這故事放到大街小巷去,而不需要把兩個人都抓到殿中,所以這個聖殿當然是意有所指,指的就是所有的聖徒。

    聖徒即是聖殿,這在基督教教義中,已經不是第一次就有的概念:
    "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哥林多前書 6:19~20>>"
    但神對聖殿的要求,並不是單單存在:

    "我必領他們到我的聖山、使他們在禱告我的殿中喜樂.他們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壇上必蒙悅納.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以賽亞書 56:7>>"
    若基督徒不成為聖殿,不成為萬民禱告的殿,這地的百姓就不會在殿中喜樂,他們獻的祭也不會蒙悅納,若我們不成為神的殿,或是成為一個不讓萬民進入禱告的殿,實際上就是剝奪這地的救恩與賞賜。
    "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可福音 16:15>>"
    做為基督徒,成為萬民禱告的殿,實際上的作為就是進入到萬民當中。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侍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 12:1~2 >>"
    而做為聖殿,實際上就是獻上自己。
    "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哥林多前書 6:12>>"

    "但與主聯合的,便是與主成為一靈。<<哥林多前書 6:17>>"
    這中間沒有甚麼固定的方法(哥林多前書 6:12),但大原則是與主聯結(哥林多前書 6:17),不然,那些娼妓本來當是藉由你向神禱告獻祭,反倒成為了聖殿的主人了。
    "豈不知你們的身子是基督的肢體嗎?我可以將基督的肢體作為娼妓的肢體嗎?斷乎不可!<<哥林多前書 6:15>>"
    所以若要世人有真悔改、接受真審判,那身為聖徒,基督徒當做的乃是成為積極入世,成為世人身邊禱告的殿,,並且敏銳神要對這些人的悄悄話,默默傳達神的旨意,乃至於世人在禱告中可以接受從神來的審判,有發自內心的真悔改,這才是出於神的愛的審判,不然,憑己意審判世人,反倒成了法利賽人;憑己意審判自己,反倒成為稅吏,而在曠野中的稅吏與法利賽人,不會悔改,只會互相殘殺。

    --以上 for 基督徒,略過完畢--

    對於非基督徒,有甚麼辦法呢? 我覺得還是得從關懷開始

    沒有關懷,就沒有理解;
    沒有理解,就沒有道歉;
    沒有道歉,就沒有原諒;
    沒有原諒,就沒有和解;
    沒有和解,就沒有改革。

    而沒有改革,就只能在成為法利賽人與成為稅吏中做選擇(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沒得選),繼續製造惡性循環。

    真要切斷這種惡性循環,就要重回關懷,關懷農村、關懷軍隊、關懷政府、關懷資本家、關懷所有不可愛的人,促成這些對立面的人有實際的連結,才有醒悟、才有和解,而非把「正確的改革手段」當教條,去壓抑人們的情緒,直到潰堤的一天。

    2013-07-23

    慘情,Google+是第二多人用的社交網站!只是果粉看不懂報告

    這篇《慘情,Google+是最少人使用的社交網站!》裡面犯的錯誤簡直腦殘到爆,Share Preference 是偏好分享,裡面的解說文也講得很清楚這是轉分享連結的比例,根本不是市占率好嗎? 實際上原報告裡的使用人數,G+占了24%,穩坐第二,只是有看不懂或是故意不看就是了,礙。

    2013-05-16

    為什麼我們要容許性別開放團體持續霸凌國健局?

    http://inmed.us/self-paced_courses/international_hiv_medicine/images/prevention_2.jpg
    備受批評的 ABC of HIV Prevention

    打開國健局網站健康主題專區,你會看到所有主題只要跟性有關係的,最前面的一定不是衛生資訊,而是性平教育,這是一件很畸形的事,彷彿所有事情碰到性都要轉彎一樣:健康不再是國健局的主業務,推廣性平才是,我真不知道到底國健局是國健局,還是國民性別平等局了。

    2013-03-20

    膚淺的知識,庸俗的思維─論老人與蘋果的《三月14日圓周率日:π 》一文

    "在Google公司2005年的一次公開募股中,集資額是14,159,265美元。Google在2012年8月也釋出14,159,265的B股。數據都不是大整數,為何14,159,265?因為它是圓周率pi (3.14159265)的前八位小數點數字。
    Google在2004年股票上市前的公開募股,是2,718,281,828美元,不是整數。2,718,281,828有何意義?因為它就是10億美元乘於定數“e”。

    老人:這就是我為何那樣喜歡Google之因,Google是一個數據公司,也是科技和數學人士的最愛。Google提醒人們數學的重要性。也提醒最近 20年來的美國年輕人,不只是法律 、醫學、商管,才是聰明者選擇的道路,科技才是!Google將數據化身為賺錢的工具,蘋果進一步把人性加入科技內,這就是現在的科技人生!
    "
    從以前,這個部落格就陸陸續續撰文分析這個部落格格主討論的相關內容,最近這篇復出文,真的是把此格主的的能力極限完完全全的暴露出來了。

    「也提醒最近20年來的美國年輕人,不只是法律 、醫學、商管,才是聰明者選擇的道路」

     老人大概不知道美國學術界的現狀:只有一等一的天才,才會留在數學跟物理系,往純學術的道路走下去,其他出來混的,都是沒哪種腦袋的。打從一開始,聰明者選擇的道路,就不是醫學、商管。至少,在美國就不是如此。

    會說出這種話,充分顯示出,該格主的無知。

    至於沒提到的法律,各位千萬不要把歐美等先進國家的法律系,看成台灣那種學店式的法律系:他們的哲學、人文素養,至少在就學時是很高的,能在留在學校教書,也都是當中的佼佼者。

    法律系之於哲學系的關係,就有如電機系之於物理系,更是數學之於哲學的關係。

    在所有「實用的」哲學上,唯一夠格跟數學打對台的,就是法律,敢說出「法律不是聰明者的選擇而科技才是」這種話,充分顯示出對法律學的無知。無奈的,也就是這種人寫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專利官司文(請自行於該網誌搜索「官司」兩字),誤導許多人認為眾廠商都抄襲 iPhone 等等蘋果產品。

    「Google提醒人們數學的重要性...也提醒(年輕人)...科技才是(聰明者選擇)!」

    這又是一個天大的錯誤,數學不是科技,數學是一種哲學、一種思考,人到底要無知道甚麼地步,才敢說出數學是科技?

    「Google將數據化身為賺錢的工具,蘋果進一步把人性加入科技內,這就是現在的科技人生!」

    寫了那麼多,到底 老人知不知道,π 跟 e 背後的人文意義,以及 Google 選這兩個數字的背後的「人性」是甚麼?

    這兩個數字,都有很好的數學科普著作,專門介紹他們的偉大,這邊只挑跟 Google 有關的來說:
    •  e :這個數字有很多的偉大的典故,但 Google 會挑上它,應該是因為第一個機械計算產品─計算尺,是從 e 這個數字而誕生的。事實上,計算機出現之後,計算尺才走入歷史,打從開始,人類的機械運算史就跟微積分脫離不了關係,所以選這個數來紀念公開募股,自然是當之無愧。
    •  π :現在「還能用」且「最早的」科學公式裡面的常數值。同時「思考圓周率問題」是數學用來找出現實規律的重要里程碑,這大概是人類從「沒有科學」到「有科學」,最重要轉捩點。
    不懂這些童趣,當然也就只能說出「Google將數據變成賺錢的工具」這種話,假如懂了背後的道理、背後的玩心,就會知道,蘋果只是把人性加入科技,變成賺錢工具;而 Google 則是更厲害的,將人性與哲學直接變成科技。

    到底甚麼是蘋果的本質呢? 四年前我參加過一場英文授課的潛能開發課,講師說出下面一段話:
    ...... Any successful people know this rule. Do you know Steve Jobs? His dream is make a lot of money, and he did it! Do you know Bill Gates's dream is "let every family have a computer" ? Actually he even enhance his dream. He let Every People Who Have A Family Have A Computer ! ......

    (...... 任何成功的人都知道這個法則,你知道 Steve Jobs 嗎? 他的夢想是賺很多錢,而且他做到了! 你知道 Bill Gates 的夢想是「讓每個家庭都有一台電腦」嗎? 事實上他擴充了這個夢想,讓「每個擁有家庭的人都有一台電腦」......)
    別誤會,該講師從頭到腳,全部的 3C 行頭都是 Apple 的東西(他講完這段話甚至把口袋裡的 iPhone 跟講桌上的 iPad 拿出來自清自己是果迷)。

    這講師點出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腦袋裡只有賺錢其他甚麼都沒有的就只有蘋果」:打從一開始,蘋果就只是玩弄 Pop culture 來賺錢的傢伙,自然思維、內涵跟其他公司比,就是差了那麼一點。

    最近,前執行長 John Sculley 也暗示了這件事:
    I don’t think that it’s because Apple has lost its ability to innovate. My guess is that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pple at all, but with the current stage of technology.(大意是:蘋果雖然進入創新的空窗期,但這不是蘋果自身的能力所致,而是整個產業的問題。)
    說穿了,蘋果公司就是沒有憑空創新的能力,只能借鏡產業界的研發能量,並改善而已:康柏的 GUI 之於 MAC OS 是如此; PC 硬體之於 MAC 也是如此;MP3 之於 iPod 還是如此;網路商城之於 iTune Store 依然如此;BB、WM、Palm、賽班之於 iPhone 仍舊如此;Table PC 之於 iPad 始終如此; Google Voice Search 之於 Sire 繼續如此;小筆電之於 MBA 不厭其煩的如此;巧克力鍵盤如此;地圖如此;雲端...─這就是蘋果!

    所以,蘋果只能做出大家喜歡的裝置(嗜好品),卻永遠做不出成為今日生活一部分的搜尋引擎(必需品),要上網,可以沒有智慧手機、可以沒有平板、可以沒有電腦、甚至可以沒有 Wifi ,但是不能沒有 Google。

    最後,孔老夫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吾人今以此言相贈,盼 老人不止長歲數,也長智慧。

    2013-03-05

    從「極端風險分佈的決策危機」看反核

    最近因為某個XX,情緒有點激動了,這邊拋開謾罵,講一些真正的理性思考談談「極端風險分佈的決策危機」與核能議題的關係:

    甚麼是極端風險分佈的決策危機? 有沒有買過樂透,大家都知道樂透的期望值是負的,而且中獎的機率很小很小,為什麼這場生意還是有人買,難到買的人都是不理性的嗎?

    不一定是,問題可能出在大家對風險偏好不同的問題上:

    在投資學中,會討論每個人對風險的喜好不同,有人喜歡風險,也就是說,那些做決定的人是花錢買風險,反正沒中就只是少吃半個便當,中了就身財萬貫...

    這種人通常不 Focus 在機率問題上,而是 Focus 在所有可能情境的收入上,假如差的情境自己可以負擔,好的情境自己樂見,那這個 Deal 就成交了,不相信機率,這也不失為一種理性思考。

    為什麼? 因為機率學有個很致命的問題: 隨機過程 ,隨機過程會影響機率,這個故事是機率學初階課程必提的例子,要告訴大家機率學其實有致命的缺陷:某教授在期中考出了一道題目是這樣子的:
    給定一平面,上有給定一單位圓,今天所有直線以完全隨機的方式出現在平面上,每個不同的直線出現的機率都相等,試問:交於圓的直線中,截長比內接正三角型邊長還長的,比率有多少(其實就是算條件機率)
    結果答案無限多種。

    有的學生是這樣想的:
    既然出現機率相同,那任取圓上一點做內接正三角型,因為出現機率皆向同,所以我就從把過此點的直線抓出來好了,從切線開始以點為中心旋 轉直線從0度到180度正好把所有直線畫出來,其中旋轉到60度~120度時超過內接正三角型邊長,所以機率是三分之一
    有的學生是這樣想的:
    既然出現機率相同,那任取一條直徑,由於出現機率皆向同,我把所有垂直於這條直徑上的直線都畫出來,那就有二分之一的直線比正三角型邊長,所以機率是二分之一
    還有學生是...

    但是沒有一個人是違反機率學推論的,老師這才發現出了大問題,隨機過程不同,即便背景機率分配一樣,最後的機率還是不一樣的。

    所以之後就有學問,叫做隨機過程,專門討論如何「生產」隨機。(隨機過程這門學問的歷史不是這樣來的,但這類問題的確是機率學後來討論隨機過程的契機)

    這其實一直都是機率學的隱憂,那就是機率學相較其他數學領域,是非常「人工」的,但是他生產的理論在各方面都很好用,就沒人抱怨了。
    (當然還是有人抱怨,就是財經學界,因為機率學估算金融事件的發生機率下,極端金融事件發生的頻度比現實低太多了)

    所以要依此主張無視機率,也是合理的,因為機率模型打從「根基」本身就不很客觀,在這些哲學問題被克服之前,不以機率學做決策基礎也是合理的。

    這種想法,成為支持不依靠機率學,而依靠所有可能情境的收入上的最好、最差情況做決策的理性理由(話說,依靠所有可能情境的收入來做決策並沒有唯一的理性判准,有人主張應該要每個選擇中會出現收入最差的裡面選個不差的,有人主張應該要從每個選擇中損失最大的選個最小的,有人主張以情境好壞比例來選...這基本上還有很多討論空間)。

    所以回到「極端風險分佈的決策危機」上,當你依照機率學這個投資有下列特性:
    • 期望損失很小。
    • 期望利益很大。
    • 可能情境收入中最差的那一個,非常、非常、非常的差,差到沒有人願意承擔。
    那你又知道機率學本來有先天缺陷的時候,你該選則這個交易? 還是不該選則這個交易?

    這中間的價值選擇就會開始造成非常大的歧異,因為我們非常難以評估他是不是逆選擇,這也就是反核、反搭飛機、反買股票、愛買樂透、愛賭博、為地震&颱風&天災移民、為是芥末日準備的理性理由。

    2013-03-03

    核四議題閱讀資料

    我說過我討厭心智圖,因為他很容易把甚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吸到裡面去,而且論點只看「標題」是很容易誤解其內涵的,要閱讀核四議題的相關文章,以下是我蒐集的非工程/非純工程角度的閱讀資料(持續增加,歡迎轉貼):

    社論類

    1. 埃西亞商會,《為什麼不「支持」核電? 》 , 2013/03/12
      • #經濟學 #美國核電決策
      • 「支持核電或不支持並不是現代經濟學式的考慮方式,將經濟利益最大化才是」
      • 以美國為例,說明各時期停建續建背後真正的經濟思考,點出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前提,核電使用並不是永遠都是一個最好的選項。
      • 其原因關鍵點:核電發電規模非常大,雖然規模經濟,但大規模的大產量的生產設備很容易造成產能溢流,而產能溢流反而使得成本上升,同時規模過大機會成本也非常高,種種因素都考量進去,核電並不是一直都是最經濟選項。
    2. smallhawk,《Re: [新聞] 核電延役及增設機組 台灣環盟反對》, 2011/3/13
      • #發電成本問題, #核能內幕, #核廢料 
      • 是少見擁核者認真討論核廢料成本問題的文章,解釋了為何擁反兩派核電成本不同的事情。
    3. smallhawk,《Re: [新聞] 核電延役及增設機組 台灣環盟反對》, 2011/3/15
      • #核能討論現況, #基載電力, #核廢料
      • 一個擁核者在前年針對一些腦殘擁核論點的批評,由其針對有網友以「德國非核卻跟法國買核電,貴到自己」的批評,其分析值得一見。
    4. Wenson,《關於能源議題的幾個想法》, 2013/02/28
      • #邏輯問題, #公投
      • 指出「所有環保團體甚麼都反根本」違反邏輯。
      • 論述公投無法表達民主之意見。
    5. ckhung,《數學觀點看公投門檻: 高中數學的 「單調遞增函數」 是立法委員的死穴嗎? 》, 2013/3/03
      • #數學, #公投
      • 以數學角度,論述公投為何不能表達民意。
    6. Wenson,《反核四,反廢死,反理盲》, 2013/03/02
      • #社會運動 #道德 #討論原則
      • 批判討論各方根本沒有給對方討論空間。
    7. Kris,《核四討論雜評:「戰爆」與TED》, 2013/03/04
      •  #社會現象, #邏輯
    8. 清大彭明輝,《跟唐湘龍談談核四問題》, 2013/03/09
      •  #工程安全 #新式核電廠

    學術論文、教科書類

    1. 魏國彥、許晃雄,《全球變遷導論
      • #全球變遷, #暖化, #海平面上升
      • 全球變遷導論台大有做過網路公開課,有興趣的可以看。
    2. 陳明建主編,《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第一~十、十七~十九章, 2003, 雙業書廊, ISBN 9578555776
      • #經濟學, #政策評估
      • 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入門書,假如對碳稅等等議題有興趣的也可以參考。
    3. Tom Tietenberg & Lynne Lewis,《Environmental &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8/E》第八章, 2009, ISBN 0321485718
      • #經濟學
      • 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入門書,理論講的比上一本好,無奈是英文版。
    4. Gordoncheng,《台電韓電日本電力公司負載成長與長期預測之比較》, 2012/11/17
      • #用電量預估
    5. Steve Thomas,《The Economics of Nuclear Power: An Update.》, 2010/03
    6. 孫秀蕙,《民意理論中的「死硬派」 之研究—以「興建核四廠」議題為例》, 1994/03
      • #反核份子心理研究
      • 知己知彼 

    說帖類

    1. Gerd Rosenkranz,《Myths of Nuclear Power: How the Energy Lobby is Pulling the Wool Over our Eyes》, 2010/09
    2. 陳立誠,《台灣能原》, http://taiwanenergy.blogspot.tw/
      • #擁核說帖
      • 作者為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裡面指正很多新聞媒體的反核論述的文字細節
      • 但是他的很多論述顯示他對統計學、公共行政有基本的認知錯誤,許多論述可以被上面的各種來源打爆,我個人是用來當作打靶用文章就是了~

      2012-09-14

      [退伍第一發] 為什麼 iPhone 5 「不需要」放入 NFC 到規格裡?

      毫無新意的新一代產品


      話先說在前頭,不要再說皮卡丘是果黑了,我這次可是認真的打算把用了6年3個月的 Sony Ericsson K608i 換成這隻最新的 iPhone 5 (理由等哪天真的換了再說),但這無法改變 iPhone 5是最了無新意的事實:從了無新意的去 Google 化,到了無新意的硬體升級,再到了無新意的社群媒體整合...這次的發表會還幾乎全部消息走漏光光,整個發表會無聊到極點了。

      了無新意背後的老謀深算


      綜觀而言,這次發表真正與以往不同的是突破是新的 I/O 介面 ─ Lighting,宣告新的硬體擴充方案的誕生,而這背後的目的不難想像,是打算複製 iPod 經驗,讓 iPhone 藉由各種第三方硬體功能的擴充,去活化已經沒有重要突破的第三方 App 生態圈。

      誠如我之前的文章所言, Apple 的創新主要來自於「借用」第三方的創意,尤其是自己 App Store 裡面的創意,而非自行研發,若少了第三方的貢獻,對蘋果而言是很頭痛的,畢竟現在已經沒有 Jobs 了。

      況且在 App 市場呈現飽和且 iOS 第一市占被動搖的現在,安卓 App 對新進開發者的吸引力增加,乃是蘋果的危機,此時丟出新 I/O 的大餅讓有能力開發硬體的大廠加入 App 市場,恐怕才是蘋果最大的算盤所在。

      不一次到位背後的心機


      扯回來 Passbook ,雖然它與 Google Wallet 打對臺的意味很濃,但不加入 NFC 總覺得在氣勢上就輸人幾分,為何蘋果要做這種決定?

      幾個網路上常見的說法是這樣的:
      1. 厚度:但就 NFC 而言,加入 NFC 頂多增加多少厚度? 0.幾 mm 吧,相較於之前 4S 的 9.6mm,從從變薄18%到變薄10%還是有很大的宣傳效果,更何況以蘋果的廣告說詞,可能回會去刻意強調 1mm 之類的東西,更何況還有減少電池容量以容納 NFC 天線的方法,所以這個說法老實說沒甚麼說服力。
      2. 普及度:看起來蠻有道理的,但就最喜歡拿新科技來獻寶的蘋果而言,若 NFC 可以製造像當年多點觸控一樣的噱頭跟實用性,絕對會親自下海來搞這 NFC 的,而就 NFC 的潛力而言,的確也蠻有希望的,所以說,這個理由缺了臨門一腳,那最後一根的稻草。
      到底是怎麼樣關鍵的臨門一腳,讓蘋果甘願讓 Passbook 無法一次到位?

      其實就是 Lighting 與「 Passbook 無法一次到位」的事實

      當然,科技大廠不一次到位以打平研發經費的損失已經是司空見慣了,但我這邊要講的不一次到位並不是基於這種理由,而是另外一個理由 ─ 給第三方廠商運作的空間

      有了這個空間,打著新 Lighting 周邊來切入市場,任誰都會想要嘗試看看 ─ 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廠商,所以若某個第三方廠商(令其為 X )評估有機可趁,自然會去生產了 NFC 周邊,此時,X 自然會加入推廣 NFC 的行列之中,等於是幫蘋果省了一筆教育消費者的經費

      不只這樣,假如這家廠商成功了,就會有媒體開始鼓吹「周邊硬體+App生態圈」而去煽動更多大小廠商一一跳進來生產周邊,此時蘋果看規模做起來了,就會藉球員兼裁判的主場優勢,「完美整合」NFC與Passbook,去「重新發明」你的錢包。

      同時,可能順便帶動更多奇奇怪怪的周邊硬體以及搭配的 App 出現,而這些周邊硬體搭配專屬 App 的市場,更可能跟 App Store 一樣變成蘋果發展創意的「靈感」。

      你一定會問的:最好有那麼美啦,假如事情不是這樣走的話...


      那就更美妙了:
      • 假如沒有廠商出來做 NFC 周邊:那就表示市場沒這需要,等哪天技術更便宜、環境成熟了,蘋果就會等著「再發明」他,就跟 MBA 一樣。
      • 假如 X 失敗了:那更好,已經有人幫忙教育過消費者還幫我試水溫了,這當中蘋果不用花一毛錢,甚至還可以賺授權費
      • 假如 Google 搶先成功了:幸好沒有花錢跟 G 家爭,雖然利潤比較少,但是蘋果也是很擅長當 Follower 的。
      其中最後一點,現在看來似乎不太可能,更何況誰知道蘋果是不是暗中用對付 Amazone 的那招在搞 Google Wallet 呢XD,就現狀而言,蘋果更希望看到的是 Google Wallet 在 Passbook 沒有 NFC 的時候被打敗或自取滅亡,最後讓人遺忘 NFC 其實是如此一個美好的科技,到時候蘋果才可以光明正大的搞「創意」啊 !

      所以說並不是  iPhone 5 「不需要」放入 NFC 到規格裡,而是 iPhone 5 需要「不放入」NFC 到規格裡 !
       

      相關文章